尋找印度崛起的密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08 14:57:29  


  9月26日,瑞士世界經濟論壇公佈了《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其中,印度的競爭力已由第50位上升到第43位。 

  事實上,近來有關印度經濟發展前景的樂觀預測不絕於耳。國際會計咨詢公司普華永道公司不久前發表研究報告說,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印尼、墨西哥和土耳其這7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到2005年將超過“七國集團”(G7)。其中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將是
印度的崛起讓世界矚目。
最快的,從現在起到2050年的平均年增長率為7.6%。 

  ●經濟增長確實迅猛 

  印度官方資料顯示,印度經濟在過去25年中穩步快速增長,1980—2002年,印度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2002—2006年,年平均增速達到了7.5%。 

  印度總理辛格在2006年獨立日演講中說:“印度的經濟發展狀況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好,我們的經濟正在以一個良好的、超過8%的步伐邁進。”印度官方資料還表明,印度有2.5億中產階級,與此同時,印度貧困人口在快速減少,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同時人均國民收入也實現了同步快速增長。 

  而對於今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說,印度經濟未來幾年內年增長率將達8%-10%。美國著名智庫——經濟戰略研究所的所長普雷斯托維茨在其《30億新資本家:財富和實力向東方大轉移》一書中也給出了類似的樂觀預測,他說印度經濟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將維持7%-8%的增長率。 

  與此同時,印度官員也充滿了信心。辛格總理于2005年年底表示,印度經濟增長率在2-3年內將達到10%。而印度的內部改革和外交政策調整,為其經濟騰飛提供了動力。 

  印度現任總理辛格無疑是堅定的改革派,更有印度“經濟改革之父”的美譽。1991年他擔任財政部長時就致力於經濟改革,到2004年擔任總理時憑藉手中更大的權力,加快了經濟改革的步伐。2006年年初,他不顧其聯盟政府中左翼夥伴的強烈反對和工會的大罷工,推行國有機場管理私有化的舉措,這很能說明他的改革意志。 

  ●創新是印度發展之源 

  瑞士世界經濟論壇主要根據宏觀經濟管理、技術革新和公共機構質量這三項標準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這三個指標事實上可以合併為一個,那就是技術革新,因為宏觀經濟穩定和公共機構的質量完全可以通過技術革新這個最終產品來得以體現。而印度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就是靠技術革新。

  眾所周知,印度在過去14年裏的改革動作並不大,但經濟仍以超過6%的年增長率發展,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印度現行體制之外出現了新的增長點。這證實了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阿瑟•劉易斯的判斷:“經濟的變化並不完全產生於制度的變化。經濟增長可能產生于資本形成的增加、新技術的應用或者不是源於制度變化的其他因素。” 

  印度引進了新的技術。它雖然錯過了製造業大發展的潮流,卻在服務業大發展的趨勢下抓住了機會。印度政府雖然在改革現行體制方面步調緩慢,卻很少對新興行業如信息技術、外包服務等進行干預。印度私營部門在這些行業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並有不俗的表現。在此過程中,印度出現了一批在國際市場上叱吒風雲的本土企業,如軟件業巨頭Infosys、Wipro等,令國際社會對印度刮目相看。 

  而印度在新興產業中誕生的一批傑出企業家在推動印度經濟發展、提高印度的國際知名度和聲譽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社會政治地位。如今,這一批靠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合法途徑取得經濟成就的明星已經獲得崇高的社會政治地位,他們在國人眼中成了“民族英雄”。其中Infosys的創始人納拉亞納•穆爾蒂被印度人驕傲地譽為“印度的比爾•蓋茨”。這樣一些人的社會政治地位得到了認可,這一點對任何社會的經濟發展都是很重要的,歷史已經證明,在商人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低賤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是有限的。比如說,商業地位在英國和西班牙殖民擴張時期的貴賤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它們後來的發展差異。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私營部門主導著經濟的發展,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上首先需要保證的是均衡各方利益、平衡收入分配。 

  從更積極的角度來看,印度在新興產業中誕生的一批傑出企業家作為社會的革新者,能夠引導現行體制向更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方向轉變,促使制度性的障礙以更快的速度瓦解。經濟的發展與制度的轉變之間存在互動關係,經濟發展必定引起制度的變革,而制度的變革又將強化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力量。 

  印度正在進入這個良性循環階段,所以其經濟或許能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值得指出的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經濟正在進入快車道。而後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其有礙經濟加速發展的因素將會以更快的速度被克服。 

  ●發展仍有相當多桎梏 

  當然,與其他經濟體相比,印度無疑是後來者,在很多方面已經落後了。其落後的基礎設施、官僚主義、對企業不利的勞動法、對外國投資的眾多限制等常常為人詬病。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經濟改革仍面臨很多禁忌或雷區。辛格政府推行的機場管理私有化政策所激起的大罷工就很能說明私有化問題的敏感性。更準確地說,印度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不是私有化,而是“去投資化”,而且“去投資化”的比例一般不會超過國有企業總資本的50%。儘管如此,仍會遭遇很大的阻力。 

  印度改革面臨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勞動法改革。1947年頒佈的《產業糾紛法案》規定,雇用100名以上員工的企業在沒有獲得政府許可的情況下不能解雇任何人,實際上政府很少會批准公司解雇員工。這部缺乏靈活性的法案實際上對勞資雙方都沒好處,因為它促使印度公司選擇資本密集型產業,即便有廉價的勞動力也不充分利用。 

  而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各國必須先發展製造業。印度人口眾多,想僅僅通過軟件業的發展來帶動經濟是困難的,因為軟件業吸納的勞動力太少,而且軟件業的核心技術也不在印度。“只有製造業才能吸納眾多的勞動力,減少貧苦人口。擁有11億多人口的印度,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製造業,是發展不起來的。”一家印度大報總編如是說,“印度現在仍有2.6億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這個問題不解決,印度競爭力難以長久領先。” 

  印度發展面臨的另一難題是缺乏熟練勞動力。據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預測,到2015年,美國將有340萬個服務行業的工作機會流向海外,印度的服務業無疑將大受其益。而印度全國軟件和服務公司聯合會最近的研究顯示,雖然印度每年有300萬學生從大學畢業,但只有約10%—15%的大學畢業生適合直接進入外國信息技術公司和業務流程外包行業。人才短缺將影響印度以知識為基礎和依靠服務推動的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印度恐怕必須通過創建充足的基礎設施來提高其競爭力,推動出口收入增長,以此增加一個收入來源,支撐其現代化轉變。 (來源:中經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