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議題:台破解邊緣化,首在兩岸鬆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18 09:40:05  


  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台灣聯合報發表社論說,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年度會議在越南舉行,年會高潮是今天的領袖峰會,今年台灣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代表;年會最受人關注的議題,則是美國策動在APEC架構下,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協定(FTAAP),台灣因將此視為與東亞經濟整合、破解邊緣化危機的最後機會,已公開表達支持。終於,官方肯面對長期以來避談的台灣經濟邊緣化困境;但回到現實面,FTAAP不會是救命的浮木,關鍵還是在於台灣自己的政策。 

  先看看APEC的本質。APEC每年都大張旗鼓地將廿一個成員國的領袖聚在一起開會,這是它最有看頭的地方,但也僅止於此;相對的,因為APEC成立之初就已定位是不具約束力的鬆散論壇,其最大的功能是做為區域內成員交流政策意見的平台,而非如世界貿易組織(WTO)般的強制性規範。因此,APEC像是個社交的場合,而非談判議事的場域;APEC的區域整合價值愈來愈低,區域內成員參與的熱情更是不若以往。在此情況下,指望這個組織為台灣帶來什麼利益,無異是緣木求魚。

  社論說,在前述基礎上來看FTAAP的發展性,就會較務實。FTAAP不是新議題,早於二○○四年智利輪值主辦APEC時就曾提出,但未受重視;去年APEC下的企業諮詢委員會(ABAC),向領袖會議此一建言,因美國等大國未表態,回到ABAC做專案討論。今年,挾美國支持之勢,FTAAP捲土重來,且獲得俄羅斯、紐西蘭、新加坡等成員的連署,顯現列入領袖宣言的曙光;然而,APEC已非美國可主導,在日本、中國大陸等大國未置可否及當前亞太政經角力下,FTAAP恐怕還是前途多舛。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已根本改變亞太政經情勢;在太平洋彼岸是政治、經濟霸主的美國,到了這一岸,儘管影響力仍在,但顯然不復往年風光。相對的,中國在這個區域的發言權卻是愈來愈強大,除了依恃近年經濟快速成長累積的實力及市場,中國有計劃地推展區域內經濟整合,例如與東南亞國協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再逐步擴充“東協+N”的勢力範圍,自會讓區域內經濟體必須正視與中國的互動。以中國、日韓及東協為骨幹的新“東亞主義”的成形,促使美國亟欲深化與東亞經濟體的關係,以防遭到排擠,而FTAAP正是以“亞太主義”力抗“東亞主義”的策略產物。然則,中、日又豈會輕易遂美所願,FTAAP當然是舉步維艱了。 

  社論指出,準此以觀,政府將破解邊緣化危機寄望於FTAAP,是一廂情願的過度期待,而且緩不濟急。對台灣而言,邊緣化已是“發生中的事實”,而非只是“未來的危機”:高雄港的國際轉運總量排名節節下降,桃園國際機場的航空貨運量也停滯不前,台灣在國際貿易運籌體系裡的地位大不如前;在世界投資報告中,去年台灣獲得的外人直接投資金額落居一百名之後;曾雲集台灣的跨國企業亞太總部或採購中心,也漸西進中國大陸,在在均說明台灣投資魅力減弱。就在兩個月前,由大陸、南韓、印度等組成的亞太貿易協定,大幅調降塑膠原料關稅,而一個多月後,東協將廢除成員間大多數電子產品的關稅,形成對區外的關稅壁壘,台灣正是那被隔絕的一群。 

  讓人焦急的是,在WTO新回合貿易談判膠著不前下,各國間的區域貿易協定正以等比級數的速度擴散,台灣卻始終被拒於門外。更令人憂懼的是,面對這些邊緣化愈演愈烈的事實,政府卻顯得漫無章法,一心外求國際組織的奧援,卻昧於虛矯的意識形態,自棄可操之在己的有用政策,任令邊緣化情勢惡化。

  社論認為,事實上,有關破解邊緣化困境的研究、建議多不勝數,而其共同的結論都指向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即使美台洽談FTA,美方也提出了此一前提,凸顯出其必要性。鬆綁兩岸經貿限制是政府不容迴避的課題,這個選擇在自己的手中,欲藉FTAAP以自保,既不可靠也不切實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