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建設和諧社會 當務之急反腐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7 08:02:36  



  鄧小平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奇跡”的第一華章。開放就是新形勢下“開眼看世界”,打開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體制、思想觀念;改革就是改變傳統單一的所有制形式,改革計劃經濟效率低下的弊端,更多地讓市場配置資源,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形式結合的分配方式,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意願。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城市裏的企業行業改革改制,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國際貿易,還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的轉變,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6%,是同期發展中國家速度的兩倍,發達國家的三倍。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也與改革開放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歷史並沒有終結。非公經濟雖然已占中國經濟半壁江山,但就技術和管理而言,要承擔參與國際競爭的重任尚須千錘百煉;國企改革舉步維艱,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序幕剛剛拉開,壟斷行業的低效率、劣質服務、霸王作風,使消費者深受其害;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有50多個國家承認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並未完全確立,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和管理辦法時有回潮;至於建立比較公平的分配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讓更多的普通民眾享受到增長和繁榮的成果,讓孩子們上得起學,家裏有病人了能得到及時治療等等,則更是剛剛破題,改革的任務還像山一樣橫亙在人們面前。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互為表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人的根本是人自身,即來自人,通過人,並為了人。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對現實中官本位、政府主導、利益特殊集團化的矯正,又是對歷史上傳統政治智慧的提煉和昇華,預示著未來人類社會從官到民的嶄新政治文明:通過國有經濟戰略調整,財產更多地從邊界模糊的國有變成清晰可見的民有;限制政府權力在法治框架以內,由自上而下發號施令轉變為有限政府、責任政府;增長成果的分享由特殊階層逐步拓展到社會全體。只有當人真正成為主角之後,社會的和諧才是公平公正的,才能夠持久。

  而當務之急是反腐敗。如果不把反腐敗從理念落實到制度層面上,壓縮“尋租”空間,消除腐敗賴以滋生的溫床,社會分化嚴重、矛盾激化加劇的勢頭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也只能是一個理想。這是嚴峻的考驗:中華民族只有像傳說中的不死之鳥,不停地在火葬的柴堆上焚燒自己,才能於劫灰餘燼之中誕生新鮮活潑的生命!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但是沒有歷史的民族,在時間中得不到拯救。未來不取決於河東河西的輪回和宿命,而是取決於今天人們對問題的識見、勇氣和作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站到了一個偉大時代的門檻之上。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十屆五次會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