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中的“美國之音”
“哪是美國的外交重點,美國之音就會廣播到哪。”65年來,美國之音的宣傳對象從蘇聯至中國,從中東至朝鮮古巴,幾經變遷與興衰。
而對幾代中國聽眾而言,美國之音的腔調屢有轉折,其背後則是中美關係的變化。
量身定做“糖衣炮彈”
“記得小的時候,對那些反革命分子,在宣判他們的罪狀時,有一個常用的詞——偷聽敵臺廣播。”
一位老人回憶說,五六十年代時,家裏買了臺熊貓牌半導體收音機,他好奇地將滑鍵打到短波上,一個聲音把他嚇了一跳:“莫斯科廣播電臺……”天呀,這不是“蘇修”的反華廣播嘛!他像只受驚的兔子,刷地一下就跳了過去。驚魂未定的他還未在一個新頻段上站穩,就聽到一首好聽的音樂。正暗自高興,更大的驚嚇又來了:“後來才知道,那是美國之音的開始曲。”
那個時期,歷經在朝鮮的對抗,接著是圍繞西藏、台灣的分離與反分離,中美兩個沒有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上方,幾乎始終盤旋著緊張的空氣。其時的美國之音,廣播重點雖以蘇聯為首,但新中國也是其重要的滲透對象。
當時中國聽眾用短波收聽得到的海外廣播中,美國之音的“功力”首屈一指,頻道最多,而且普通話時間也最長。在眾多回憶者的印象中,這個“敵臺”節目語言頗具煽動力、播音員發音充滿磁性,音樂也很好聽,但在“糖衣炮彈”下面,裹著“惡毒攻擊我們的社會主義”的內容。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之音在中國的名氣要比在其本國大得多。它自1942年由美國戰時情報局成立起,即專司對外工作,禁止向美國民眾廣播,“以防止政府壟斷某個新聞媒體而向民眾發聲。”它的中文部初時以普通話和廣州話播放一小時,後來擴大,並加入閩南話、潮州話等方言的播音,針對不同“需要”量身定做。
翻開1950年11月中下旬的《人民日報》,集中了一批對美國之音的批判文章,有國營十七棉紡廠的蕭達榮表示“今後決心不再收聽反動造謠的美國之音”的,有天津五金工會的於浪痛斥“聽反動造謠的美國之音可恥”的,有的報道“上海公安局根據群眾檢舉逮捕美國之音情報員”,還有的報道“燕大教員座談會致函政務院建議取締收聽美國之音”,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