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物權法石破天驚 深層政治變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4 10:25:37  


《物權法》的提出,保護私有財產成為最神聖的法律之一。
  中評社香港3月4日電/中國時報分析文章說,自胡溫執政後,套句毛澤東說的話,“事情正在起變化”。從今年參與“兩會”國際傳媒人數再度破紀錄看,“兩會”已成觀察中國政經發展的新指標。表面上,今年風平浪靜,實質上,深層政治變革已開始在醞釀。 

  此次兩會最被外界關注的是《物權法》的提出。表面上這是經濟議案,但一個案子可以延宕十數年、歷經七次常委會審議修改才最終在今年提出,顯然幕後具有非常敏感的政治色彩。 

  《物權法》的提出,以“石破天驚”來形容並不為過。北京向來堅持社會主義信念,即使九二年“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場經濟框架”,也不忘戴上“社會主義”大帽子,擔心的就是“公有制”從此一去不復返。但《物權法》的提出,保護私有財產成為最神聖的法律之一。 

  前年《物權法》提到社會討論時,北大法理學教授鞏獻田指其背離憲法,引起不少人恐慌,並演變成一場大辯論。《物權法》起草者也引馬克思著作說,“商品交換是天生的平等派”。只有對所有財產平等保護,商品交換才能進行,市場經濟才能建立;“國家財產神聖要保護,個人財產神聖,同樣要保護。” 

  針對《物權法》的辯論,活像一場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大辯論,在本屆“兩會”得以提出,顯示胡溫政權“漸進式改革”的路徑,即富人的寶馬汽車要保護,乞丐的打狗棒也同樣要保護。中共提出這一法律,象徵已從社會主義框架出走,更自信地迎向“全球化”規範,這也是帶有政治質變的《物權法》受到外界重視的主因。 

  “兩會”開議,儘管今年不會出現重大人事、組織或路線的調整,但潛伏檯面下的法律及政治變革,可能才是觀察重點。因為,這些變革都可能帶來星火燎原效應。 

  中國時報報道又說,《物權法》早在一九九○年代即開始起草,此後經過人大常委會四度審議,直到二○○五年七月才正式公布草案,同時公開徵求意見。 


    相關專題: 十屆五次會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