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改革開放同步
35年來,中美關係如同一艘巨輪航行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速度時快時慢,卻始終向前航行。中美關係也如同走在一條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峰迴路轉,卻始終向上攀登。
卡特總統執政期間,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在臺灣問題上“斷交、撤軍、廢約”,中美建交的障礙得以排除。在上海公報發表將近七年以後,兩國於1978年12月16日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同年1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訪問美國。他在公開講話中指出:“我們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但是,兩國政府都意識到,兩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們從國際形勢的全局,用長遠的戰略觀點來看待兩國關係。”
中美關係正常化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啟動的,而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1980年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中美兩國關係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但中美關係在這一時期也並非風平浪靜。美方向台售武的舉動引發了中國的堅決鬥爭,兩國政府最終於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驟解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發表聯合公報。美國政府承諾,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承諾逐步減少售台武器,並經過一段時間最後解決這一問題。
現實主義主導兩國關係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局勢發生了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變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美國政府帶頭在西方掀起反華浪潮和制裁中國。中美關係跌入低谷,經歷了兩國建交以來最嚴峻考驗。1992年,美國政府宣佈向臺灣出售150架F-16戰鬥機,民主黨政府上臺後執行將人權問題和最惠國待遇掛鈎的政策,對中國施壓。但中國沒有放棄原則,而且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市場,吸引著各國目標,當然也包括美國。
“蘇聯的解體似乎把中美合作的基礎也帶走了。共同的敵人消失了,中美之間互為對手的狀態又重新出現。但由現實主義主導的兩國關係,註定會在尋求合作而非對抗中前進。”沈丁立說,“因為中美對抗的代價,無論之于哪一方,都太大。”
高層互訪豐富內涵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國際地位在1990年代初日益提高。1993年11月和1995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兩次會晤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中美元首會晤的推動下,兩國關係終於逐步走出低谷,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儘管其間發生過中國使館遭炸和撞機事件,但中美關係仍然向前。
1997、1998年,中美兩國領導人實現成功互訪,為兩國關係發展注入新活力。1999年11月,中美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達成協定。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法案。2001年年底布希總統正式宣佈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消除了困擾兩國關係十多年的一大障礙。
如果說,35年前的中美關係僅僅限於對抗蘇聯威脅而結成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今天的中美關係已遠遠超越了對付共同敵人的範圍,從戰略安全與政治外交擴及到了政治經濟、財政金融、科技文化的全方位合作,從亞洲地區擴展到中亞、中東、非洲、歐洲以至於整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