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日復多管道外交 黨際交流暢通軍事走出冷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27 14:48:10  



 求解東亞國家“精神封閉症”

  周牧之:對於東亞的今天,我想講三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25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第四大經濟大國。我最想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展望下一個25年我們亞洲,以及中國和日本是什麼樣子。

  第二個沒想到,是25年前誰也沒有想像到日中經貿關係能發展到如此密切。2004年中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兩國經濟進入了從未有過的緊密合作局面。

  另外一個誰也沒想到的現象,就是我們在經濟開放的同時,出現了一個封閉的精神狀態,日本和中國都有這個傾向:開放的經濟、封閉的精神。

  從GDP角度來講,21世紀全球一半以上的GDP會在亞洲經濟體中出現,而且這些GDP是在分工合作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在這種前提下,難道我們還能容忍這種開放的經濟和封閉的精神共存狀態繼續下去嗎?

  我首先想請加藤先生和陳昊蘇會長談談這方面的問題,首先希望兩位政治家能給我們描繪一下25年後的亞洲應該是一個什麼狀態,有可能是一個夢想,但他們描繪出來的應該是負責任的夢想。

  其次,我希望兩位政治家能談談21世紀亞洲的領袖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25年後的亞洲

  加藤紘一:儘快使亞洲各國人均國民收入增加到3000美元是我的夢想,我覺得再過25年有可能實現。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當然還會出現其他問題,比如說目前人均GDP只有100美元的老撾、250美元的緬甸怎麼辦?我認為那時日本、中國和印度必須來援助這些國家。另外,我們必須知道一點,只有生活水準提高了,才會有政治、軍事上的安定。

  隨著經濟增長和人民幣匯率的提高,25年後中國的人均GDP可能達到2500美元,面對中國經濟規模擴大,日本應該抱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如果有一天中國的經濟規模跟日本差不多的話,日本、印度、泰國等亞洲國家可能需要謀求自己的新定位。這時候重要的是,各個國家炫耀的不應是經濟規模或是軍事力量的大小,而應該是自己國家最有優勢的東西。

  過去我們總說亞洲各國的宗教、文明和經濟發展是相互獨立的,即使建立起類似東盟的組織也難以形成統一體。但是,如果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彼此能互相尊重對方價值觀的話,就不會出現太多矛盾。

  亞洲的未來,各國都要降低“門檻”,經濟的各種標準也要實現全球化。在軍事方面,日美中三方從寬鬆的協商和瞭解,過渡到形成對話和協調的機構,逐步走上歐盟那樣的發展道路,最後形成由各具個性國家組成的寬鬆聯合體。我覺得這樣亞洲能減少糾紛,加強穩定。

  周牧之:過去大多把亞洲的多樣性說成是亞洲合作共贏的障礙,而加藤先生把它看成是亞洲的財富和未來。加藤先生為我們描述的未來亞洲藍圖是個性國家的聯合體。

  陳昊蘇:我只能提供一個心目中大體想像的未來世界。起碼有一點我們可以相信,中國經濟會繼續高速發展,現在中國的GDP總量占到了世界上的5%,我預測再過25年,中國GDP將占到全球GDP總量的10%。

  對於日本我很難判斷。現在日本GDP已占了全球的10%左右,如果25年後還能占到15%,這樣中日兩家的GDP就占了世界的1/4,而亞洲在世界的分量也可能占到1/3,世界就變成三大塊,美國、歐洲以及包括中日在內的亞洲。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我們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給未來的世界設立一個合理公正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強調各國互相尊重,大國絕對不要以任何藉口向小國發動侵略戰爭,那到時未來世界的和平就會有保證。

  亞洲國家領導人的品質

  陳昊蘇:至於未來的亞洲國家領導人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品質,當然可以說有很多,比如說領導能力、和世界交往的水準、文明素質等等,但我覺得有一條是必須要虛心對待這個世界。因為世界潮流是大家都要發展經濟,一個民族好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家都可以掌握,如果你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千萬不要看不起其他國家的領導人,這非常重要。

  希望未來中國的領導人和世界各國的領導人,都能夠有一種平等相處的品質,作為大國的領導人,要懂得尊重小國的領導人。比如過去西方殖民主義者之所以招人怨怒,就因為他們缺乏尊敬其他國家民族和文化的精神,這一點中國人看得很清楚。從東方的傳統出發,中國懂得尊重別國的人民,也願意用自己的真誠去換得世界各國朋友的友誼。

  林芳正:我小時候曾學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一個儒家主張,這是亞洲領導人需具有的品質。中日同文同種,互相能夠共用這樣的品質,這是今後領導人之間進行交流時的一個關鍵字。

  亞洲未來的形勢

  周牧之:接下來讓我們轉入另一個話題,討論亞洲未來是個什麼樣的具體形勢。加藤先生剛才描繪的是一個個性國家的聯合體,陳昊蘇先生設定的題目是亞洲的一體化。那麼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研究最資深的外交家王大使的意見呢?

  王英凡:首先,我想指出,雖然在發言中講到亞洲世紀,但是我不想強調亞洲世紀這樣一個說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講的相互依存,是全球範圍內的相互依存,不僅是亞洲國家間的相互依存。我不認為地域或是國家的地理位置將決定它參加什麼合作或是什麼共同體。

  我本人在講東亞問題時,從來不用東亞共同體這個說法。東亞合作將來能不能形成東亞共同體,我有疑問。在講東亞合作時,我考慮的也不僅僅是“10+3”,比如有澳新的問題,中國有人不贊成把澳新納入東亞合作範圍,但澳新同東亞國家,比如“10+3”的國家,在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也有越來越多的東亞國家希望在東亞合作過程中加強與澳新的合作。

  所以,在探討亞洲共同體的問題上,特別是我們這個論壇在講到亞洲未來的時候,我認為還是謹慎一點好。

  如果我們講21世紀是亞洲世紀,歐洲會怎麼想?美國會怎麼想?所以我要是為中國政府出主意的話,我就不主張他們過多地談論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我認為比較穩妥的說法是亞洲國家對世界未來,對世界和平、發展、政治、安全、文化等應該而且也可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還有一點,怎麼開展合作?我認為要一個一個領域進行合作,要務實,由淺到深,從易到難。而且有些合作我認為會是跨地區,甚至是全球範圍的合作。

  我講到由淺到深的合作,中日之間也好,東亞或者亞洲也好,必須圍繞著我們可能達成的共識,在一些涉及到共同利益的問題上逐漸扎扎實實的開展合作,所以如果我們有這種政治意願,那就有可能一個領域接一個領域的加強合作,到一定時期就可能形成一個機構,一種機制。

  所以對亞洲的未來,我認為很可能在多領域以多種形式開展各種各樣的合作,最後會不會走到一起消除邊界成為共同體,我現在不敢預想。

  徐輝:目前,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這兩個趨勢同步發展,而且相互補充。也就是說區域一體化並不是形成排他性的軍事聯盟團體,來阻礙全球合作。區域合作最後可能走向一體化。這是一個趨勢,像戰亂紛爭的非洲現在也有了非盟,在這之前它有各種各樣的地區和次地區組織。

  為什麼這些地區的國家都希望能形成一個地區性的一體化組織呢?他們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有些地區組織最初成立是排他性的,是為了防止外部力量的干預或威脅,有的地區組織成立更多是著眼於解決自己內部問題,解決共同關注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必須合作而且地域靠近的國家,顯然相互之間影響非常大,在解決內部問題時,他們要形成一種合作機制。

  另外,這種合作可以重新優化資源配置,增大效益,簡而言之就是能把蛋糕做大,讓大家都能分到更多的份額,這是區域一體化的目標和動力所在。

  再者,所謂東亞世紀也好,亞洲世紀也好,並不意味著這個地方將形成一個團體排斥其他國家,只不過是說這個地方經濟政治影響力可能擴大了,國際社會更不能忽略它,如果想解決國際社會問題的話,需要這個地區的合作。

  西原春夫:王先生剛才說的共同體其實還是加強合作,有些方面我是贊成的,但仍有分歧的地方。

  我想說的是,在合作關係中,管理和共同規定是很必要的。因為在國境這個門檻還沒有降低之前,各個國家有自己的法律法規和國際法。但隨著國境門檻的降低,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的區域法律法規讓大家共同遵守的話,那麼國家間的衝突就會越來越激烈。

  聯合國如果擁有更強大的功能,那麼在它的框架下就能解決亞洲的糾紛,但實際上聯合國並沒有這種力量。所以不建立地區性的規範,只靠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和和平相處是不夠的。

  總之,建立一個共同的超國家組織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贊成王先生的看法,認為應該從協商機構開始著手,而不應該從共同體出發。協商機構如果進展順利的話,再走向共同管理的機制,最終實現某種共同體。

  關於亞洲共同體到底是要將亞洲全部國家都納入共同體,還是在某個範圍內建立共同體的問題,我不想做深入考慮,但首先在歷史大方向上我們要有一個共同認識,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建立某種形式的共同體,有國境而且比較穩定的聯合體也是可以考慮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