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日復多管道外交 黨際交流暢通軍事走出冷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27 14:48:10  


中日之間的多管道外交正在逐漸復蘇。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一個令人失望的冬天。”查理斯狄更斯在著名小說《雙城記》中的這段描述,似乎正是許多人對當前中日關係的理解。

  從理論上講,中日關係應該變得更好。對日本來說,中國已經成為比美國還重要的貿易夥伴,而中國也需要日本的技術與投資。2006年10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更是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構築了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

  然而,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拉爾德柯帝士的話來說,在國際政治的世界,沒有“必然或是理所應當”。2007年7月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將是安倍最大的政治決戰。目前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僅保住了四成,下滑趨勢依然非常明顯。安倍將採取何種政策來鞏固自身的支持基礎,必然對日本的對外政策產生連鎖影響,並進而影響到整個東亞地區合作的進程。

  2007 年,“互惠關係”的真正價值將經受檢驗。雖然兩國關係存在後退的隱憂,但也許會因領導人的果敢而開創新的時代——安倍“破冰之旅”4個月以來,小泉時代的堅冰正在消融,中日之間的多管道外交正在逐漸復蘇。

  首腦交流拓寬平臺

  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將展開東京之行,這將是2000年以來中國總理時隔6年的對日訪問。《日本經濟新聞》預測,“溫家寶還在會談中邀請安倍在下半年訪華,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會在秋天訪日。”

  與此同時,在中日韓範圍內,首腦之間的交流也將更趨活躍。1月14日在菲律賓宿務舉行的第七次三國領導人會議就透露出一個新的信號:在保持現有“10+3”框架下三國會議機制的同時,在“10+3”框架之外,中日韓將另辟領導人和外交高官定期磋商機制,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溝通。

  “這種想法源於‘借地開會’的不便。”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認為:雖然目前僅有消息披露首次外長會議將於今年在中國舉行,但是會議召開不會太晚,估計6月份會是一個合適的時間。因為它的上限是溫總理4月份訪日,訪問達成的一系列成果需要部長級以及工作層級的會議落實;下限是7月份召開的東盟系列外長會議,此前中日韓領導人可能會事先協調立場。

  “當然,也許一年不止開一次,但是開多少次都不嫌多,因為現在畢竟沒有這樣的平臺。”

  “經濟閣僚會議”復活

  實際上,在恢復和擴展首腦會晤機制的同時,中日兩國政府內部也正在籌畫一個“大手筆”——可尋求經濟合作的“經濟閣僚會議”(日方暫定名稱)。

  “如果給它一個定位,那實際上就是中日戰略經濟對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所長楊伯江向《環球》透露,“這個會議目前正在擬議過程中,具體召開時間還沒確定。但是,日本方面格外重視,希望能夠高於部長級,達到副總理或國務委員的級別——這顯然是在瞄準2006年12月中旬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

  對此,《日本經濟新聞》也有一點披露,日方的與會人士將包括外務大臣麻生太郎、財務大臣尾身幸次、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等重量級人物,中方的與會成員目前尚未確定。

  據瞭解,“經濟閣僚會議”原則上一年召開一次。它將探討節能、替代性能源開發、保護知識產權等議題。

  楊伯江介紹說,“經濟閣僚會議”是日本方面的提法,實際上它最早出現在小泉時代,但是在“政冷”的大氛圍下,當時設想的部長級會談很難操作。

  但是2006年10月安倍訪華時將它復活了。《日本經濟新聞》透露,安倍提出,要使“經濟閣僚會議”成為戰略互惠關係的具體政策。在中日召開首腦峰會之外搭建內閣閣員層級的對話方塊架,就是為了建立多重的政府間溝通管道。

  與小泉時代相比,安倍版的“經濟閣僚會議”將有兩點變化。楊伯江指出,“第一,這一次將注重實效;第二,剛剛舉行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給了日本一個標準,也給了它一種壓力和動力。”

  軍事交流走出“外交冷宮”

  “在中日軍事交流層面,今年肯定會有大動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主任晉林波告訴《環球》雜誌,恢復軍事交流,也是安倍訪華時提出的。

  實際上在安倍走後僅僅半個月,中國人民解放軍20余名軍官就開始了對日本熊本市陸上自衛隊西部方面總監部的訪問。40余天后,在日本東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助理章沁生又與日防衛廳長官久間章生舉行了中日第七次防務安全磋商,恢復了自2003年9月以來中斷三年的軍方高層會晤。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這次磋商啟動了兩大軍事交流專案:一是中日兩國同意,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將於2007年訪問日本;二是增加軍事交流,並為啟動軍艦互訪而努力。

  今年1月底,日本媒體又對此作了更為詳細的披露:曹剛川定於今夏訪日,而日本現職最高軍事將領、自衛隊聯合參謀長齋藤隆也將隨後訪華,他將成為戰後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日本最高軍官。此後,中國軍艦很可能在今年夏秋先訪問日本港口,日本軍艦明年回訪。兩國在今年11月舉行會談後,還可能展開其他專案的軍事交流。

  中日軍艦互訪,實際上早在2000年就已提上日程,但是這一計畫因小泉純一郎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惡化兩國關係而被打入外交冷宮。

  “中日軍事關係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賴政治關係的改善。”楊伯江認為,“鑒於中日關係的特殊性,目前的軍方首腦交流和軍艦互訪還並不意味著很高的層次。如果想像中美之間那樣進行軍演,目前的時機並不成熟。”
  防務熱線應對東海“不測”

  據日本共同社披露,在2006年11月29日的那次防務安全磋商中,中日還啟動了“防務熱線”,以應對東海“不測事態”。

  建立這一熱線的設想,曾經在2006年7月9日的中日東海爭端第六輪會談中由雙方達成原則共識,但卻一直沒有落實。

  “直到10月8日,日本首相在北京又特別提到了此事。”楊伯江告訴《環球》,在當天發表的中日聯合新聞公報的第七條的第四點“通過中日安全對話和防務交流,增進安全領域互信”寥寥數字的背後,其實還有相當重要的內容——

  在公報發表之前的會談中,兩國領導人曾經很明確地提到,鑒於東海問題雙方存在矛盾,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希望能夠儘快建立“危機防範機制”,而且,雙方已經就此取得了共識。

  “這個‘危機防範機制’,其題中之義就已包含了第六輪會談中達成原則共識的熱線。”楊伯江進一步透露,雖然這個概念在聯合公報中並沒有出現,但是實際上,中國已經允諾,由國防等相關部門與日方對口單位來研究措施,並提出建議。

  “防務當局的海上聯絡機制非常實用,假設東海出現了緊急事態,那麼雙方對口單位可以知道拿起電話找誰溝通。”他指出,這就是在預見到東海共同開發不太容易取得進展的情況下,決心先把局勢穩住。“把這個背景與新聞公報第六條‘加快東海問題磋商進程’的有關表述聯繫起來,可以得到一個推論——下一輪東海談判,很有可能加緊落實熱線機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