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曾蔭權政綱--保育中推動基建與就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07 09:54:34  


  中評社香港2月7日電/曾蔭權在其參選政綱中提出了“十大關係”,排在第一位的是“發展與保育”,其後在與選委會成員的會面中,又進一步提出了在三司十一局之外成立新的政策局─“發展局”統籌未來基建與環保工作的構思。這一構思獲得了選委的支持。

  《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近幾年,本港多項大型基礎建設,都處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停滯狀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前後已經計劃了十年,至今地皮還在那裡曬太陽﹔添馬艦政府新總部、東九龍舊機場郵輪碼頭發展計劃、大嶼山發展計劃俱一波三折﹔興建中環至灣仔繞道解決塞車,明明已經諮詢多時,“臨門一腳”卻又鬧出要求保留天星鐘樓的風波……。而所有這些紛爭,最少在三方面造成惡劣影響,一是整體發展步伐被迫放慢,二是不利創造就業機會,三是施政效率和政府威信被削弱。

  對此,曾蔭權在其參選政綱中指出﹕“近年香港內部對各種大型建設每每爭論不休,令基建發展停滯不前,既追不上區域形勢的新發展,亦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與就業,慢慢將香港自我邊緣化。”

  社評指出,而這種圍繞基建項目出現的爭拗,除了少數別有用心者的從中挑唆外,關鍵是社會上環保和保育的聲音比以前強烈了,維港越填越窄令不少市民心痛,天星碼頭事件,更出現了要求保留“集體回憶”這一頗能撥動人們心弦的口號﹔就在昨天,一些文化保育團體就提出了未來興建中九龍幹線必須以“保留廟街原貌”為原則,要求以隧道形式興建,讓賣唱、小吃、算命看相、日用品攤檔的“平民夜總會”文化得以繼續保留。

  在這些環境與保育的呼聲面前,政府是步步為營、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香港就是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地皮有價、空間有限,如果政府不能在推動大型基建項目與落實環境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找出有效途徑,未來特區的發展將會舉步維艱。

  社評表示,而要解決這一矛盾,成立一個新的“發展局”,將現有屬於民政、地政、工程等不同部門的工作統籌起來,不失為一個可行辦法,最少可減少部門之間權責不清、費時失事的問題,而且,新架構以“發展”為名,突顯“發展”二字的重要性,是明確和恰當的。

  不過,新部門的成立,只能解決一些行政措施上的問題,未必能解決到價值觀念上的分歧,未來特首和特區政府還需要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夫,關鍵是要把發展與保育的關係和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耐心向市民說清楚,民眾要求保留一些有文物價值的建築以及對往日生活模式的依戀情懷可以尊重,但發展是“硬道理”,而且兩者之間未必存在必然的衝突。讓香港未來在保育文化中更和諧發展,推動基建、創造就業,是第三屆特首的重大使命之一。 


    相關專題: 香港特首選舉 梁家傑挑戰曾蔭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