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扁政府只會自毀長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31 11:11:47  


  中評社香港1月31日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每日時評欄目今日刊登評論文章說,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可以竄改就不叫歷史,但台灣民進黨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長”杜正勝自己的小孩管不好,卻整天想要毀滅台灣的歷史。在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國父”孫中山不見了,武昌起義也變成“起事” ,而且大幅增加激化統獨對立的篇幅,其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在學校推行台獨教育。

  民進黨政府的小動作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自2000年實現政黨輪替以來,扁政府內部就有人開始要否定“中華民國”的歷史,甚至有人還希望台灣的歷史從2000年開始,要和“中華民國”劃清界線,但卻不敢真正宣佈台獨,只有在歷史課本上動手腳。

  文章說,歷史教育的意義在於使後代尊重、記取歷史教訓,綠色政府竟然可以為了意識形態而竄改歷史,但試問,沒有孫中山,沒有“國父”,“中華民國”又是怎麼來的?那麼陳水扁到底是不是“中華民國總統”呢?既然“中華民國”不存在 了,那為甚麼杜正勝又沒有膽量在歷史教科書中,改封陳水扁為“台灣共和國”的“總統”?

  文章批判,台灣教育部這次修改高中歷史課本,不僅荒謬也錯誤百出,但如果瞭解到杜正勝連“罄竹難書”這句成語的意思也不搞清,而且又鼓勵民眾少用成語,就不覺得奇怪了。

  舉例說,將具革命正當性意涵的“起義”一律改為中性的“起事”,就讓人貽笑大方,因為起義是指正義起兵,起事是指起兵發事,也就是發動戰爭,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含意卻相差十萬八千里,杜正勝為了政治而扭曲歷史,只會讓人看不起。若按照扁政府的思維,歷史上所有弔民伐罪的“革命”豈不是都要改“起事”?史學家司馬遷泉下有知,相信也會為這種近乎“顛覆”傳統史學的價值觀的作法搖頭嘆息。

  文章指出,但更加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是,在“去中國化”的同時,扁政府卻擺出一副媚日的嘴臉,竟然把“日據”改為“日治”,對日本侵略台灣的史實不加以批評,反而還加以美化。

  只是,不論扁政府如何竄改,孫中山是“中華民國國父”,卻是不容抹煞的事實,而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也不是修改了教科書內容之後就會改變的事實。“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民進黨政府再這樣搞下去,只會自毀長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