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公報:扶助弱勢社群 重在培訓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07-01-29 09:37:22


  中評社香港1月29日電/前日特首曾蔭權在接受傳媒訪問時,就貧富懸殊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回應,顯示政府將有相關的新政策措施出台。無疑,這將是本港由社會及經濟政策綜合運用,落實以人為本、福為民開等施政方針的重要新嘗試。

  《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在訪問中特首毫不含糊地指出:對他來說基層市民比地產商重要,因為前者缺乏自顧能力需要扶助。他又提出了從四個方面緩解貧富懸殊問題的方法,包括鼓勵待業人士找工作、志願機構協助和商界參與,並推出政策作為配合及協調各方。在扶貧外,特首亦提到如何處理富的一方,包括鼓勵企業參與協助弱勢社群,如獎勵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等,政府將要在這方面想一些計策。以上確可形成頗為全面的減少貧富懸殊的方案。

  特首還著重保持適當平衡。他指出不能為了減低貧富懸殊而影響市場運作,否則將迫使資本離港。這確是金石良言。如不小心平衡貧富雙方權益,只顧分餅而忽略做餅,結果將是一拍兩散。對富人而言“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到頭來真正受苦的還是窮人。特首特別提到對一些控制租金、工資等要求,他都有保留。這正是上述思路的反映:以行政手段控制價格只會造成市場扭曲,後果每適得其反。定下或提高最低工資,只會令一些邊緣的低技術勞工及小企業陷入困境,愛之惜足以害之。

  社評指出,要有效地扶助弱勢社群,除老弱病殘者外,最根本的出路是創造有價值的就業。政府為基層提供照顧乃無可避免,但從長遠看更重要者是助其自助,依循輸血不如造血的原則,提高其自顧能力。只有這樣才不會造成依賴而徒添社會負擔,也可以令受援者建立尊嚴,及體現真正的生活價值。香港隨經濟復甦失業率已持續下降至近百分之四的多年低位,故目前關鍵不在於簡單地創造更多就業,更在於:

  (一)增加待業者的積極及主動性。要如特首指出加強待業者培訓以減低勞工市場的供求錯配,並支持社會企業創造新就業機會。對自我增值而成功尋得工作者,可予表揚獎賞。但同時也應促使待業者更積極找工作,如強化綜援審批,和增加社會服務工作職位,實行以工代援。

  (二)要大力推動發展,由此創造更多高工資的高增值就業。由此可再通過乘數效應,創造更多配套的較低增值職位,從而全面拉動就業增長。對於長遠發展,最近經濟峰會已公布了一系列建議,乃推動本港發展的良好起點,政府宜加快部署爭取盡早落實,以使能提前受益。同時,也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集思廣益,補充其他的可行措施。由於周邊地區尤其毗鄰的廣東發展很快,香港對發展也必要加大推力加快進度,否則競爭壓力日大,更難言做到配合內地“十一五”規劃。目前首務是要排除大型建設項目的上馬障礙,特別是如特首在“給香港的信”中所說,文物保護不能排斥發展,否則難以改善本港投資不足的弊病,對此社會各界宜認真思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