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迺強:曾蔭權下一屆的打法,應以攻為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4 09:56:13  


  中評社香港1月23日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時事評論員劉迺強昨天在信報撰文“以攻為守”。文章說,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行政吸納政治”諮詢政治的光輝歲月,感受過其良好效益,長期都對諮詢制度保持憧憬,但這一懷舊情緒,於過去一兩年都已蒸發淨盡。上周大樂兄對諮詢制度的強有力批判,批得徹底而痛快,說得對、說得好!  

  事實上,自九十年代開始,港英把諮詢制度放在一旁,經過了十多年的荒廢,這武器已經只剩了個失去靈魂的軀殼,長期在那裏混日子,誰也不去理會它。回歸初期,直至董連任第二屆特首,我在這裏多次提倡復辟諮詢制度,為政者都充耳不聞。到曾蔭權上任,才重申“六六制”,即每一個人不能參加超過六個諮詢委員會,任期不能超過六年。很可惜,這修補已經是太少及太晚,回天乏力了。如不全面大事革新,諮詢制度很快便會壽終正寢。

  更致命的是,當前的情況很明顯,一些市民已經不承認這機制,不單關起門來的什麼諮詢委員會“黑箱作業”不算數,連公開諮詢也置若罔聞。你政府要推行什麼政策,就得要正面的問過我。人家害怕多數專政,香港更加政治正確,已經實行少數專政。發展到今天,把民主要尊重多數、照顧少數這個邏輯推到極致,任何公共事務,那怕只要有一個人強烈反對,他就馬上成為社會需要照顧的“弱勢社群”,就可以實行一票否決。社會和政府如果不聽他的,他就有權大吵大鬧,甚至咬住不放,直至大眾向這小眾屈服為止。在這政治氣氛當中,誰有道理不管用,而且誰也不能說了算,最後只有誰最大聲、誰聲稱他代表了多少人、誰咬住不放、誰佔領了傳媒空間的才說了算。

  我在網上看過天星碼頭最後一班開出【註】,現場鐘敲十二點,之後是一片響亮的歡笑和掌聲。這明顯是大部分市民的反應,只有幾個人堅持反對拆鐘樓,後來還祭出“集體回憶”出來。政府繼續清拆,傳媒一面倒同情反對者,最後政府還是接受皇后碼頭要考慮如何保留,更改組諮詢委員會,全面研究各區的“集體回憶”。還談什麼諮詢政治?簡直是對牛彈琴,痴人說夢。今天香港已經進入了“否決政治”,不反對是笨蛋,自誤。

  董建華政府後期,我提出了“肉團政府”的說法。政府之所以成為肉團,首先是沒了手腳,不能動彈。否決政治的要害,也是如此;弄到特區政府不能動彈,還要罵它無所作為。而我們的香港,則已經平白虛度了十個春天,自己把自己邊緣化了,這不用說,當然也是政府的錯。我不知道下一屆特首是否甘願事事被否決,最後再次淪為“肉團政府”,但作為市民,我已經很難忍受,我知道同樣感受的市民是大多數。香港停滯不前,並非市民的意願。

  問題也不是單一議題,天下事最後都總結在有沒有普選民主的原教旨主義者想像那樣,實行了普選就可以解決。以前我在這裏起碼兩次贈董建華成都武侯祠的對聯:“能攻心則反惻自消、不審勢則寬嚴皆誤”。董建華的最大問題,不在於他不是直選產生,所以沒有認受性,而在於他根本掌握不到港人的脈搏,寬嚴皆誤。曾蔭權比董建華優勝的地方,也不在於他反應快,懂得駕馭官員等,關鍵在於是他遠較董建華接近一般香港市民的波段。你只要聽他說幾句話,從他的語言中,便很快的覺察出兩者明顯的分別。能審時度勢,把握到市民深層的意願和情緒,確實是一門藝術,並且是董建華長期辛苦學習也無寸進的藝術。

  董建華後期迷信民調,結果還是不能審時度勢,因此仍是寬嚴皆誤,頭頭碰黑。曾蔭權是個標準的“香港仔”,因此他可以很隨意,很直觀的便掌握形勢,所以他更加千萬不要被表面和飄忽的民調牽鼻子走,只須憑自己的感覺,該寬的寬,該嚴的嚴,都會比較容易拿得恰到好處,水到渠成。再加上他善於攻心,比如他這回拋出全面檢討各區要保留的建築物,一籃子考慮,許多問題便突顯出來,反對派已陷於被動,不可能憑空的隨便談集體回憶。

  曾蔭權要十分清楚明白這一點,知道他的問題跟董建華完全不同。這樣一來,如成功連任下一屆的話,才能突圍而出,帶領香港往前。這裏也不妨提醒反對派,曾蔭權不是另一個董建華,要是繼續使用舊的打法,肯定無效。

  反對派最近攻曾蔭權無所作為,坦白說,過去一年多,他確實沒做成幾件事,但他只有兩年兩個月的任期,他能大展拳腳嗎?他真的這樣做,反對的聲音一定更大。我在這裏一開始就建議他做個看守政府,若以此標準來衡量的話,他算是幹得還可以的了。問題是他於未來五年,會不會繼續無所作為呢?按常理我看不會。很簡單,他已當上了特首,位極香江,說要光宗耀祖,也光過耀過了;如果他並沒有任何事情想做的話,大可早於○五年就向中央和市民表白,他只會捱義氣到○七,便退休“過冷河”,一兩年之後復出“搵真銀”。許仕仁便一開始就向各方透露他的意願,只幹兩年,去志已決,誰也難勉強他,更不會怪責他。恰恰相反,曾蔭權很想連任,“日日都是競選日”,一早就是最公開的秘密。我問你:他要不是想爭取多五年,做出點事情來,他是為了什麼?

  如果曾蔭權無對手自動當選的話,他無從表白,無所作為的說法會維持好一段時間,直至他連任之後以行動打破這神話為止。現在有了競爭,曾蔭權要提出政綱,要與梁家傑作辯論,要做的事情一件一件攤開,更不可能表現得無所作為。反對派以無所作為來攻擊曾蔭權,正正反映出市民要求一個肯幹事、敢幹事的特首。曾蔭權的政綱經過大事宣傳和公開辯論,於市民中的認受性已經建立,未來的五年,只要審時度勢,便可擺脫少數否決的宿命,放膽去幹。所以我一向認為,假如我是曾蔭權,有人陪跑我正求之不得,根本不會抗拒。

  認定“求穩定、求和諧、求發展”是市民的普遍意願,要求特首有所作為,曾蔭權下一屆的打法,應該是以此為指導思想,以攻為守,不斷拋出政策、創造議題,充斥傳媒,凝聚眼球,帶領討論,使反對派陷於守勢和被動。反對派很快便會發覺,就像去年否決政改方案一樣,他們否決的不是特區政府,而是與廣大的民意對幹。讓他們否決去,反對派每否決一次,就會弱勢兩分,這樣過不了多久,反對派便會自然萎靡,不能不收斂,和諧的局面自然開展。說到底,和諧社會一定要有民主,但這是另外一回事了。

  註:“中環天星碼頭 23:55 - 最後的鐘聲?the last chime?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