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溫家寶的忠告 曾蔭權的盲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4 11:09:39  


  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香港《明報》今天發表題為“溫家寶的忠告 曾蔭權的盲點”的社論,指出昨日,香港有兩宗表面上毫無關係的新聞﹕警務處長李明逵臨別贈言,要求提高警員的薪金,挽留人才﹔馬會一批策騎員發起工業行動,要求改善薪酬待遇。這兩宗新聞反映一個趨勢,就是在香港經濟復蘇的同時,社會上不同身分、不同角色和不同階層的人士,都要求分享成果。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上強調,香港的經濟狀況“是近二十年來最好的”,不過,若只重視創富而忽視合理的資源分配,甚至在推行社會政策時無視現時緊張的社會矛盾,後果會十分嚴重。

  社論表示,曾蔭權上周三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時說:“香港這幾年的經濟表現令人興奮,不論是本地生產總值、就業人數,或是通脹率,樣樣都是在近二十年來平均來看、客觀來看是好的。”曾蔭權所依據的,是香港個人入息較10年前上升,例如去年第3季與10年前第3季比較,月入1.5萬元或以上的人口佔勞動人口比例,由25%提升至34%﹔月入9000元的人口比例,則由42%減少至36%。以曾蔭權的說法,中產人口增加了,低收入人口減少了,故現時是“香港近二十年來最好的時間”。

  可是,曾蔭權錯了。他的盲點不但在於無視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已由1991年的0.476增加至0.525,超越了危險警戒線,也不僅止於罔顧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比例,由1996年的15%急升至17.7%的現實(量度香港的收入情,從來都應由家庭收入,而不是個人收入而定),更根本的,是他由始至終都抱持“只要經濟增長就是好”的思考盲點。

  社論指出,如果曾蔭權為了政治上的好處,以偏概全強調香港的經濟增長強勁,以證明其政績有目共睹,這倒容易理解。令人擔心的是,若曾蔭權無視自己的盲點,以為掌握了香港現況,對低收入住戶比例不斷上升、香港社會矛盾不斷惡化的現況置之不理,香港的社會發展將會舉步維艱。正是因為社會的低收入住戶不斷擴大,香港需要一個更健全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正是因為社會矛盾惡化,香港可能需要改善公屋政策,讓更多負擔不起私人住宅的家庭可以享有居所,避免沉重的房屋開支。這些社會政策的選項,都需要對香港現有正確全面的認識,才可順利推行。

  總理溫家寶與曾蔭權會面時說:“這兩年是香港回歸九年來最好的,增長也是最快,失業率降至4.4%,是近五年最低。”曾蔭權就更進一步,說“在最近這三年,我們的本地生產總值都是在7.5%以上,環顧過往二十年以來,沒有一年能夠達到這個水平”。曾蔭權認為,香港的好,在於經濟增長,但從李明逵和策騎員的訴求,以及他們反映的社會趨勢來看,香港創造繁榮固然佳,但若能公平分享成果,那就更好了。

  社論稱,過去幾年,香港經濟動力主要來自金融和內地發展,對於大群未能沾得上邊的低下層和中產階層,香港的“好”,應來自財富分配制度更合理、社會資源更和諧的基礎﹔香港不應再是“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社會,應是一個發展與分享並存的社會。溫家寶在稱讚香港經濟發展形勢之餘,不忘提醒特區政府要“保持頭腦清醒、冷靜,看到存在的問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改善民生,促進協調,才能使香港長期保持繁榮和穩定。香港的繁榮穩定,不是單憑經濟增長的數字決定,它更繫於一套建構和諧社會的社會政策和環顧各階層的施政精神。溫家寶的忠告,是特區施政的暮鼓晨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