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萬餘起事件 中國公民海外安全引重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8 09:27:01  


  中評社香港1月8日電/2006年2月15日下午5時許,巴基斯坦俾路支哈勃鎮附近的道路上,槍聲震耳,鮮血四濺。在這次襲擊中,三名中國工程師犧牲,而他們承擔的建設工程,仍未完工。“這次事件經過精心策劃,是專門針對中國人的恐怖襲擊。”巴基斯坦警方調查後宣稱。2006年中,類似針對中國公民的襲擊事件不勝枚舉。

  據南方週末報導,從前些年遭遇並非刻意針對中國人的恐怖襲擊,到專門針對中國人的恐怖襲擊,中國人的海外安全狀況愈發嚴峻。而專家認為,隨著一個大國的和平發展,其人員對外交流勢必大大增加,而其公民的海外安全問題愈發值得重視。

  3萬多起海外安全事件

  根據相關人士透露,2005年外交部參與處理的各類中國人海外安全事件高達29000件,到2006年,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30000起。

  據統計,截至2006年12月25日,2006年見諸媒體的事件中,至少有558名中國公民在海外被羈押(158人)或受當地社會動亂波及(400人);至少有37人在76起凶案(搶劫、偷盜、槍擊)中喪生,另至少有42人受傷;在20次意外事故(車禍、意外、災害)中,至少有51人喪生,105人受傷。

  諸多安全威脅中,戰爭的威脅勢必最大。新華社前駐阿富汗記者徐群回憶說,2005年12月31日晚,她與同事在新華社阿富汗分社的院子裏聊天,隨著一聲輕響,一粒子彈飛來,同事坐在地上,鮮血從腳踝處汩汩湧出。徐群說:“目前阿富汗已接近內戰狀態,即使在首都喀布爾,槍聲和爆炸聲亦不絕於耳,在農村荒野之處,更是危機四伏。”

  徐群介紹,在阿富汗,許多中國個體商人希望利用戰爭之後的機遇期發家致富,他們多從事餐飲、商貿、傢俱、裝修等行業。由於武裝搶劫時有發生,很多人的異域淘金夢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安全問題專家李偉告訴記者,2006年各類中國公民在海外遇到的安全事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針對中國商人、遊客和固定店鋪的搶劫偷竊、外國司法和安全機關執法不當造成中國公民的人身傷害,以及歧視和由歧視導致的排華事件。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傅小強指出,從各類安全事件發生區域上看,非洲和中東等傳統安全事件多發地形勢有所緩解,南美,南太平洋等地區安全問題較以往則更為突出。

  在2006年的外交部網站上,領事司列出的出國注意事項和特別提醒共計400餘條,注意事項涉及區域覆蓋國家數目眾多,特別提醒的內容也包羅萬象,恐怖襲擊,搶劫,盜竊,戰爭,動亂,疾病,自然災害等盡入其中。 

  政府大力加強保護措施

  中國政府對海外中國公民的保護,遠超出於網站上的提醒。

  2006年4月23日,李玉蘭和她6個月大的兒子回到廣東江門的家中,成為首批從所羅門群島歸國的僑胞之一。4月18日,是所羅門新一屆總理選舉公佈結果的日子,首都霍尼亞拉爆發帶有排華性質的騷亂。和其他中國公民一樣,李玉蘭和丈夫譚競潛生命和財產受到重大威脅。

  18日當天,中國外交部已啟動應急機制。所羅門群島和中國尚無正式外交關係,中國外交部通過駐巴布亞新磯內亞使館向所羅門員警總監提出嚴正交涉,要求保護中國人安全。經過多方溝通,迅速把500名受困僑胞安置在霍尼亞拉的員警總部,並為他們提供食物和衣服。同時,還通過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使館,與兩個地區大國聯絡,要求兩國派軍警進入所羅門,維持當地秩序,並幫助保護中國公民人身安全。中國政府同時緊急調動四架次包機,20日,第一批312名願意離開的僑民,包括李玉蘭母子,離開所羅門,兩天后,回到了廣東的家。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賈慶國對於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幾次撤僑進行了比較。上世紀60年代,印尼發生騷亂,中國政府也有過一次撤僑行動。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中國駐南聯盟使館運送數百名華僑和留學生安全出境。而近年來,尤其是2006年,中國政府保護本國僑民的態度更明確,決策和行動也更迅速。除所羅門撤僑外,2006年5月,東帝汶發生騷亂,中國政府派出兩架包機撤出200多人;2006年7月,黎巴嫩和以色列衝突升級,外交部啟動應急機制,安全撤離140多名在黎中國人;2006年11月,湯加撤僑行動中,193人安全回到國內。

  除了撤僑,中國政府在當地也對中國公民進行多方幫助。

  2006年1月上旬,俄羅斯漢特曼新斯克民族自治區某市警方突擊檢查了一棟中國公民宿舍樓,將樓內58名中國公民全部帶回審查。除15名持俄工作許可和4名持回國車票者獲釋外,其餘39人被該市法院以非法務工為名判處罰款並驅逐出境。這批中國人向中國大使館請求救助。經多方努力,39人於2月2日全部獲釋。

  5月23日,馬裏北部城市基達爾因族群問題發生騷亂,河北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在基達爾項目辦事處5位專家被困。中國駐馬裏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進行救援,所有5名被困人員安全獲救。

  11月16日,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王國首都努庫阿洛化發生騷亂,示威者衝擊首相辦公室、商場等政府與民用建築,市中心商業區近半房屋著火。十余家華商擁有的商店也遭到騷亂波及,約50名中國公民華僑立即前往中國駐湯加使館避難。

  記者從外交部獲悉,外交部2006年對公民海外安全更加重視,如有中國公民或企業在國外出現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交部會立刻啟動應急機制,根據事件性質和所涉領域成立應急小組,收集資訊,制定計劃,協調國內外相關單位開展救援和善後處理工作。

  新華社駐韓國記者王緬說,如今在韓中國公民,遇到護照丟失、被偷、被搶等安全問題,都可以向大使館求助,而大使館也會和韓國有關方面協調,敦促韓相關部門從速解決。 

  “在安全保障方面向國際標準看齊”

  除政府外,中國其他駐外機構和大型涉外企業也各自有自身的安保措施。新華社駐阿富汗記者徐群介紹,新華社阿富汗分社雇用了兩個當地保安,他們手持AK-47衝鋒槍,負責分社安全。社內有嚴格規定,記者外出必須有當地人陪同,還必須穿防彈背心,頭戴鋼盔,而女記者更不能單獨出行。新華社作為世界性的通訊社,有數以百計的駐外記者,長期在國外工作生活。在派遣記者駐外之前,新華社都會安排安全培訓,請一些經驗豐富的專家和老記者講解一些在國外的注意事項。對於突發事件,社裏有一些基本的應急規定,如要求在事發之後立即與總社取得聯繫,總社專門設有24小時值班人員,等等。

  此外,一些大型涉外企業近年來也開始建立安全防範和應對機制。中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局長李毅中在中央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上指出,在中東、北非、中亞、東南亞、南美等一些高風險國家和地區,我國境外企業面臨遭受恐怖襲擊、國內武裝衝突、社會治安混亂、自然災害和重大疫情等安全風險,應遵循國際通行標準,建立安全保障長效機制。

  中信國際合作公司業務部的李晟告訴記者,中信關於海外員工安全保護的措施是和跨國安全保障公司合作,公司會發給每個中信員工保障卡,上有該安全保障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搆或合作單位電話。公司員工一旦在國外出現安全問題需要救助,甚至簡單的問路、資訊諮詢,可以任何時間撥打此公司設在該地的分支機搆電話。同時,中信為每一個員工購買了人身安全保險,內部有完整規範的安保制度和應急機制,要求海外員工嚴格遵守執行。“隨著越來越多大公司走出國門,在安全保障方面向國際標準看齊已勢在必行。”李晟說。

  海外安全問題的一些原因

  對中國公民進行保護的同時,各方專家也在積極分析形勢,尋找導致中國公民海外不安全事件發生的原因。

  “綜觀2006年,威脅中國公民海外安全的重大惡性事件較2005年有所減少,令國人談之色變的中國公民喋血國外的事件數量下降,南亞和非洲這兩個中國人安全事件高發地的形勢有所好轉。”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但如將搶劫、綁架、偷竊,以及勞務糾紛和偷渡所導致的常規安全事件計算在內,2006年的安全事件總量仍未見減少,尤其是針對中國公民個人和小團體的刑事案件數量仍‘不減當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傅小強也指出,2006年中國公民安全狀況沒有繼續惡化,在局勢動盪混亂,各國公民安全事件頻發的中東地區,中國人遭遇的安全事件相對要少得多。

  總結中國人海外安全事件的原因,專家分析認為,很多來自自身。各類非法出國仲介,是容易導致中國公民遭遇海外安全問題的一大誘因。

  2006年2月23日,河南“嵩山少林寺功夫表演團”的10名武僧向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投訴,他們自2005年8月被“黑仲介”騙到馬來西亞表演後,生活困窘。遼寧、山東、浙江等地相繼破獲許多非法出國仲介詐騙案,罪犯雖被繩之以法,但眾多的受害者還是在國外嘗盡辛酸,錢財難以追回。教育部國際合作交流司早在2003年就設立教育涉外監管處,仍難以杜絕留學生趨之若鶩奔向“黑仲介”。

  南非國會議員王翔儒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在南非,很多針對中國人的刑事案件,幕後的主謀都是中國人或是當地華人。

  哈爾濱社會科學院對外經貿研究所所長夏煥新也說,在俄羅斯,一位中國貿易公司經理被殺,俄羅斯警方破案後發現,兇手是中國人。俄羅斯境內在以中國人為目標的犯罪活動,大多都是中國人在背後導演,唆使俄羅斯人動手。 

  法律意識、行為方式有待進一步國際化

  也有專家指出,在犯罪、暴力事件之外,中國公民在海外的法律意識、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也頗容易帶來安全隱患,中國公民在這些方面應該進一步國際化。

  隨著中國到國外務工人數的增加,他們受語言、文化水準、習俗差異等因素制約,逐漸成為安全問題高危人群。

  新華社駐韓國記者王緬介紹,至2006年,有大約10萬中國朝鮮族人在韓國打工,多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很多韓國雇主把他們作為牟利工具,多方欺詐,克扣工資,使這批中國朝鮮族人處境艱難。而這些朝鮮族工人並不善於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利益。

  夏煥新介紹,在俄羅斯,中國勞工多從事建築、採礦、種植、伐木、清潔等活動,部分中國的勞務公司和中國包工頭不遵守俄羅斯勞工法和人權法關於勞工居住環境、勞動時間、最低工資保障等的相關規定。因此每次俄羅斯員警檢查中國勞工駐地,都發現生活條件不過關,違反簽證上的居住條件規定,強制執行就可能導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衝突。

  遊客缺乏基本旅遊安全常識,近年來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

  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出境遊部副總經理林康透露,中國遊客喜歡隨身攜帶大量現金,而且被偷盜之後不願報案,這已經在很多國家的犯罪圈內“頗有聲名”。一些竊賊混入中國遊客剛下榻的賓館,化裝成服務員敲開房門,以“打掃房間”為名,“從容偷竊”。由於遊客在國外只是短暫停留,丟失的財物往往很難追回。

  此外,有一些遊客在國外不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觸犯宗教禁忌,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破壞公物,隨地吐痰,招來當地人的憤恨,甚至“暴打”。

  除了不可抗力的政治因素和地區衝突等,中國人自身的問題,並非沒有解決之道。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王酈久研究員告訴記者,他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多次前往獨聯體國家,並且曾長期居住,但他從未受到過光頭黨的襲擊,也從未受到員警的盤問,更沒有遭遇過什麼安全事件。他自身的經驗是:出了國,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談和舉止;掌握一定的當地語言會大有幫助;需要注意當地習俗,而在公共環境和商業環境中,不可忽視其習俗、禮節和習慣;一定要對所在國的法律、規範多多瞭解;而一旦遇到安全問題,則要立即聯絡中國使館、商會等機構。

  北京大學的賈慶國教授介紹,中國人在出國之前應該對目的國的情況有所瞭解,可通過互聯網搜索和外交部網站等管道,儘量深入,具體。王緬也提醒,到了外國之後,應通過朋友、使領館等途徑瞭解當地情況。例如,韓國男人有晚上酗酒的習慣,深夜遇到酒醉人群,應遠遠避開,免生事端;到美國一些大城市,貧民區和一些酒吧是安全事件高發區,如非必要最好不要貿然前往。

  而安全問題專家李偉指出,國家和企業的保護只能提供一個相對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是,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當地政治,經濟和治安狀況密切相關,而這些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根本改變。自身的安全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此,應把安全教育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出境遊客、涉外企業員工、駐外記者、出國勞工等群體進行重點教育,提高公民個人的素質與防範能力,才能從源頭上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事件的發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