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先進戰機殲十試飛過程揭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4 15:27:05  


中國空軍列裝的殲10型戰機升空起飛。(資料圖)
  01樣機從零誕生

  殲-10自研製起就雄心勃勃,也因此備受關注——比如,它一開始就鎖定當時最盛行的“鴨式”氣動佈局。作為國產第三代戰鬥機,它的任務是趕超世界先進水準。

  1980年代初,航空工業重新制定了“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方針,即用較先進的殲-7、殲-8 替代部分老式戰機;研製殲-7、殲-8的後繼改進型;以米格-29、蘇-27為主要作戰目標,預研能夠滿足2000年前後作戰需要的先進戰鬥機。 

  中國一航直屬的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許德介紹,1982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聽了鄒家華(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彙報後,提出要搞一個新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投資5個億。

  研製任務交給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稱611所)。

  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檔,批准殲-10立項研製,代號為十號工程——“當時定位F16 ,差距很大。”許德說。

  在當時國內一些專家看來追趕F16“望塵莫及”。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殲-8戰機,也只是二代機,而先進的第三代戰機美國的F15、F16和蘇聯米格-29,已經開始裝備並應用實戰。

  時年56歲的宋文驄領銜擔任殲-10總設計師,他此前曾擔綱設計殲-7C,名義上是國產,不過技術仍是仿製蘇聯的米格-21戰機。

  經過在全空軍範圍內反復篩選,24人進入試飛員的考核。

  第一次上課,飛行員們全都目瞪口呆。“這樣的飛機從來沒見過!”殲-10全部使用電腦操縱,這對早已習慣第一二代飛機拉杆、蹬舵的飛行員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在殲-10的設計中,中國首次採用現代飛機設計理念,把人和系統放到一起進行研究,以達到人機一體。“以前都是飛行員適應飛機,現在設計理念變了,設計更人性化,飛行員一進座艙,沒有不舒服的地方。”試飛員雷強說。

  1993年,雷強等5人脫穎而出,被確定為“首席試飛員小組”成員——這也是與國際接軌。這一年,品質模擬試驗台建成,上面的模擬器操作邏輯、燈光照明和座艙內所有設備都跟真飛機完全一樣,試飛員還可以演練不同氣象條件、不同特情的飛行狀態。

  從第二代機械傳動戰機,到第三代數位電傳飛機,跨越非常大。從氣動外形佈局,到數位式電傳飛控系統,從綜合化航電系統,到電腦輔助設計,殲-10完全“脫胎換骨”,僅新成品率高達60%。

  一切從零開始。

  試飛員成為飛機研製的重要參與者。僅就新型戰機的座艙、起落架等方面改進,他們就提出近千條建議。不僅如此,他們還直接參與設計,飛機的手柄、油門杆等,都是他們用橡皮泥一點一點捏出來的。

  設計人員沒有空中感覺,只能依靠飛行員回饋資訊,反復改動,不斷完善。

  1997年11月,殲-1001架樣機,終於停在起跑線上。雷強被確定為首飛飛行員。

  “這才叫真正的戰鬥機!”

  1998年3月23日,殲-1001樣機首飛。 

  成都軍區溫江機場,人頭攢動。停機坪上,一架黃色塗裝、具有鴨式結構佈局的新型戰機悄然站立——它就是殲-10 。

  一二代戰機屬於靜安定飛機,第三代戰機屬於靜不安定飛機。

  “通俗地講,靜安定,好比一顆鋼珠放進碗裏,不管怎麼滾動,它最後都能找到一個穩定的支撐點;靜不安定,則好比把一顆鋼珠放到另一顆鋼珠上,理論上講應該有一個點能放得住,實際上總要掉下來。”成飛公司副總工程師苗文中解釋。 

  國外首飛三代飛機,一般都採用加配重的辦法,使其變成傳統的靜安定飛機,待試飛員完全熟練後再改回來。開始,設計人員也想採用國際慣例,但這樣一來,週期至少延長半年。

  總設計師徵求雷強的意見,雷強說:“我們不能跟在人家後頭,也等不起。”他天天泡在飛行模擬器上演練,而不僅僅是膽子大。

  雷強身穿特製的橘紅色飛行服,走向戰機。他像喝了酒,滿臉通紅。陪同他的大隊政委抓住他的手,一把脈,150 !雷強默默地爬上懸梯,跨進機艙,一回頭,發現為他送行的試飛局局長臉上掛滿淚水。

  點火、滑出、加速、拉杆,飛機躍出地平線,刺向藍天。

  戰機繞著機場飛了三圈後,雷強發現油料還有剩餘,就請示再飛一圈。20分鐘後,新型戰機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平穩降落在跑道上,整個機場一片沸騰。“這才叫真正的戰鬥機!”走下飛機的雷強無比興奮。

  首飛僅僅是成功的第一步。試飛員們接下來的工作,是對戰機進行反復檢驗,使設計缺陷逐一得到暴露、修改,為戰機定型做準備,也為以後飛行員的操作提供依據。

  1999年,何斌斌等第二批四名試飛員進入型號調整試飛,這是更大強度的試飛——只有飛出極限值,新型戰機的性能才能得到拓展,戰鬥力才能得到提升;因為是極限情況,在第三代飛機的研製過程中,國外無一例外都摔過飛機。

  何斌斌在一次返航時遇到黃沙襲擊,地面風速達到14米/秒,“飛機像喝醉酒的漢子”,搖搖晃晃,方向也跟著往一邊傾斜。這時,他把速度加到280公里,用集團法、航向法判斷飛機姿態,接地瞬間,“在場的人腿都軟了”。何斌斌寫了《大側風飛行方法》,“殲-10的抗側風性能成倍數增加”。

  “低空大表速”試飛,考驗飛機結構強度的可靠性和顫振特性。低空大氣稠密,飛機速度越快,速壓越大,一旦越過臨界點就會導致飛機解體。“低空大表速”就是要飛出在飛機不解體的前提下,飛機速度所能達到的最大逼近值。

  據統計,國外試飛這個課目解體摔掉的飛機不下50架。俄羅斯第一架蘇-27試飛,就發生機毀人亡慘劇。

  每次李中華駕機升空,科研人員都會默默地幫他整理飛行裝具,滿臉悲壯地目送他登上飛機。為了探索極限值,他一點點增加速度。在此過程中,先後出現過前起落架護板發生扭曲變形、機翼前沿的鉚釘因為載荷太大而被吸出等問題。“再往下飛會產生什麼後果,誰心裏都沒有底。”

  2003年12月1日,李中華向“低空大表速”極限值發出挑戰。他從萬米高空以向下25度角度,全加力、超音速狀態向下俯衝。隨著飛機加速,他感到血往上湧,身體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當速度達到120米/秒時,“就像墜入無底的深淵,被丟在了無邊的黑暗寂靜世界。”

  地面監控室裏,當監視器顯示飛機速壓已超過了9000公斤時,時任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院長的沙長安形容他當時頭髮一根根都豎了起來。

  油料往發動機裏傾潑,大氣與機身急劇磨擦產生的刺耳噪音蓋過了發動機的轟鳴。李中華咬緊牙關,到距地面不到千米時,他掃視了一下顯示幕:速度完全達到並超過了飛機的設計值。他拉起杆,飛機機頭瞬間揚起,重新駛入天空。

  這一飛,創造了國產飛機在大氣層最快飛行速度的紀錄——超過了運載“神六”的火箭在大氣層中1300公里/小時的速度。

  此外,殲-10還實現了空中啟動和空中對接加油。

  發射空-空導彈

  德國一名專家用作戰指標來判斷飛機:飛機的作戰性能與飛機的基本關係成一次方,與機動性能成二次方關係,與航電綜合成三次方關係,與配備的武器系統成四次方關係。 

  空中實彈打靶試驗風險性極強,就“像試飛員坐在了火藥桶上,如果導彈點火後發射不成功,將對試飛員和飛機構成嚴重威脅”。空軍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梁萬俊執行殲-10飛機第一枚導彈發射的試飛任務。

  他曾以萬米高空空滑迫降驚天一搏的創舉,成為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新聞人物。人們知道他是梟龍戰機試飛員,但不知道他也試飛殲-10。

  新型戰機飛到靶場上空。一顆照明彈倏然發射,在空中變成一團火球。運用先進的機載雷達搜索,梁萬俊很快截獲並鎖定目標,判斷時機後按下發射按鈕。導彈挾著一股白煙直撲目標,耀眼的火球頓時淩空爆炸,散成點點碎片。

  一年之後,我國新型空對空導彈研製成功,試飛員徐勇淩負責駕駛新型戰機進行靶試。

  發射前,試飛員徐勇淩信心百倍。他給試飛總師發短信:“靶試成功,誤差5米以內。”然而,事情一開始就不順利:導彈相繼發生引導頭問題和信號衰減問題,在通電檢查時還把導彈部件燒掉了。經過一番周折才決定進行發射。首發成功,第二枚卻脫靶。

  2003年12月21日和23日,徐勇淩兩次升空,導彈發射成功。25日,剩下最後一枚導彈,目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超音速靶機。發射按鈕一按,導彈噴吐著長長的火舌,直接鑽進靶機尾噴管裏,淩空爆炸。

  國產第三代戰機的定型試飛劃上句號。

  成飛公司副總工程師苗文中介紹,殲-10試飛一個架次的綜合花費是27萬元。殲-10飛機定型前一共試飛了3000 多個起落。李中華試飛“大迎角特性測試”課目,原定30個架次的試飛任務,經過優化編排,只用17個架次就完成了任務,為國家節約經費300多萬元。

  “18歲,參軍了”

  定型不久,中國第三代新型戰機正式裝備部隊,殲-10雙座機、殲-10改進型、海軍型正全面推進。

  已經74歲的設計師宋文驄院士動情地說:“從1986年的第一張草圖,到今天噴上‘八一’軍徽,我們的“殲-10”18 歲了,長大了,參軍了,交給部隊了……”

  2004年11月的一天,西北大漠深處,“新兵”殲-10迎戰我國引進的某型先進戰機:側轉、爬升、盤旋、俯衝……發現目標,飛行員迅速將其鎖定,發射導彈,“敵機”瞬間“灰飛煙滅”。接著,第二輪、第三輪……對抗演練結束,殲-10以10∶1的絕對優勢獲勝。

  2006年12月29日,就在殲-10“揭秘”的這一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指出,中國空軍著眼于建設一支攻防兼備的資訊化空中作戰力量,減少作戰飛機總量,重點發展新型戰鬥機、防空反導武器,加強指揮控制系統建設。

  殲-10研製成功顯然意義非凡。在研製之初,它就被列為國家重大專項國防重點裝備,並作為“我空軍未來戰爭奪取空中優勢、實施戰役突擊的戰略性武器”。

  軍方人士稱,殲-10已經成為現役我國最先進的主力戰鬥機,是制敵取勝的“殺手鐧”。它實現了中國空軍武器裝備從數量規模型到品質效益型的跨越,為未來在高科技條件下,奪取制空權,打贏局部戰爭創造條件。

  “殲-10定型後,空軍首長說殲-10飛機原則上優於同代國外戰機,飛行員反映,原來是坐吉普車,現在是坐上了賓士。”許德說。

  按照“公開一批,研製下批”的原則,有人士預計,中國空軍更先進的新一代戰機將問世。(作者之一王潔清為空軍軍事代表局幹部 來源:南方週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