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面對大陸,台灣開放趨勢不可阻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3 18:05:35  


  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正當“蘇修路線”又成新聞焦點之際,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日前也提出兩岸政策的具體建議,認為唯有走“開放、自主”的路,台灣才有真正的前途。兩相對照,固然可見朝野領導人都對兩岸經貿政策開放有高度共識,但在實質內容上,馬主席顯然比蘇貞昌更加積極務實。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所謂蘇修路線,早在去年經續會期間,就已甚囂塵上,雖然蘇貞昌本人從未提出此一概念,但媒體普遍將其解讀為針對陳水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的修正,其中尤以開放企業赴大陸投資四十%上限,最為外界所期待,但在陳水扁和李登輝聯手施壓之下,投資大陸不得超過淨值四十%上限以及兩岸客貨包機常態化等議題被全數刪除,蘇修路線也就戛然而止,無疾而終。

  如今,在蘇貞昌授意下,台灣經濟部宣佈開放八吋晶圓O.一八微米製程技術登陸,蘇修路線似乎又浮上枱面,但不到三天,陳水扁就放出狠話,宣稱絕對沒有蘇修路線,兩岸經貿政策要想在二OO八年前真正鬆綁,勢必沒有可能。 

  社評說,換言之,蘇貞昌雖有鬆綁的想法,卻沒有堅持開放的決心,面對獨派的威脅,他既缺乏抗壓性;面對陳水扁的警告,他又沒有據理力爭的擔當,只敢在一些枝微末節的事情,展現他的魄力。儘管如此,他還是免不了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陳水扁公然修理,可以想見,只要陳水扁在位一天,所謂蘇修路線絕對無法成為兩岸經貿政策的主流。對於蘇貞昌固然極為難堪,對台灣又何嘗不然?

  事實上,面對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現實,開放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大陸不僅是目前全球第四大經濟體,而且是國際資金爭相湧入的市場。根據統計,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商對大陸投資設立的企業累計超過五十七萬家,投入資金超過六千六百五十億美元,其中台商赴大陸投資至少就佔九百八十五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台灣目前的經濟,相當倚賴大陸市場,以貿易為例,去年一至十一月,台灣出口總值二O四四.二億美元,其中香港及中國大陸就佔八一三億美元,將近四十%;而同期貿易出超達一八三.九億美元,但對香港及中國大陸即出超五六九.六億美元。換言之,如果不是對大陸的鉅額順差,台灣就有三八五億美元的逆差,對於台灣而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社評說,正因為如此,所以馬主席強調,中國大陸對台灣固然是威脅,但也是機會,關鍵在於台灣應該如何擴大機會,減少威脅。鑒於兩岸貿易已達一定規模,而且兩岸都已加入世貿組織,兩岸經貿的開放非但是大勢所趨,而且刻不容緩,只要能掌握“以台灣為主、對台灣有利”的原則,走“開放、自主”的路,台灣經濟就必然有光明的前途。 

  以馬主席所提的四項具體建議為例,無論開放中國大陸資本來台投資;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開放客貨包機常態化;或是解除四十%投資上限規定,讓台商回台上市等,基本上都是以台灣為主,而且對台灣有利。僅大陸人士來台觀光一項,估計全面開放後,每年即可為台灣帶來三百億至五百億的商機,對於台灣疲軟的經濟,當然會有相當大的助益。有鑒於此,我們呼籲民進黨政府務必要走開放自主的路。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