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蘇修或馬修的成敗關鍵都在內部牽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3 09:31:07  


  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儘管陳水扁不斷聲稱沒有所謂“蘇修”,但蘇貞昌在人民幣兌換與八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上所釋出的開放訊息,確實是在嘗試打開兩岸政策的死結。同樣的,儘管馬英九在黨內的權威並不穩固,但他還是明白釋出未來藍綠合作優於國共合作的訊息。而不論是蘇修路線,亦或是馬修路線,重點其實只有一個,就是重回中道路線。這意味所有有志於二○○八的朝野領袖,都企圖在今年這一年將自己往中間的位置調整,塑造某種超越藍綠的格局。這個趨勢當然令人鼓舞,我們或許不必天真到認為藍綠對抗會在今年休兵,倒是很期待觀察他們怎麼落實這個承諾。
  
  不要以為實踐中道路線很簡單,還記得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嗎?還記得謝長廷的“和解共生”嗎?還記得標榜“誠信”的扁宋和嗎?哪一回沒有召喚著族群和諧、超越統獨藍綠、回歸民生的訴求,結果呢?“新中間路線”不到一年就被核四停建沖垮了;“和解共生”的訴求一個姚文智就抵消掉了,遑論其他?更不必提今天帶頭喊打喊殺的泰半是謝系人馬了;至於“扁宋和”則更像一齣荒腔走板的鬧劇,當初煞有介事的“宋陳密會”說,到現在官司都沒了呢。這些事例都說明一個簡單的現實:在口頭上倡導中道很容易,但想在行動上落實,卻是何其的困難。

  社論指出,不諱言,經歷了過去六年多的循環對抗,台灣已經習慣了藍綠二元的分類政治,這組二元分類再依程度劃分為“深/淺”兩個次類,它可以將台灣公共領域中的所有人事物,先在深藍、淺藍、淺綠與深綠的光譜上做好歸類後再言其他,這其間是沒有所謂“非藍非綠”存活空間的。換言之,中間選民在台灣彷彿已經消失。顏色政治的操作如今不僅主導政策與選舉操作,也一路蔓延到媒體、學界甚至司法領域。可以說包括當前所有的議題、所有的公眾人物,都可以先扣上藍綠標籤後再論其他,甚至有時還會加上惡質的“抹紅”劣行,當這種泛顏色政治擴散彌漫到全社會,成為台灣人集體習而不察的思維習慣後,要議論什麼超越或者和解,談何容易呢? 
    
  社論認為,擺在眼前的試煉非常多,蘇貞昌是有意在兩岸政策上尋求開放,也嘗試在首長特別費的議題上釋出和解訊息,但這個調整很快就被陳水扁與獨派大老所“盯緊”,蘇貞昌還可能有更多的開放步伐嗎?未來如果“黨產議題”被設定為朝野攻防主調,一邊強推不當黨產條例立法,另一邊發動黨產公投,試問國民黨還有可能平常心以對嗎?同樣的,馬英九專任黨主席之後,如何規勸那些只在乎“阿扁下台”的黨內同志,在追打弊案的同時,也能將一些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公共議題上?尤其是在推動朝野和解的同時,免於被黨內同志指控是在“示弱”? 
    
  要知道,實踐中道或和解的政治,真正的對手不是政敵,而是黨內的強硬派或基本教義派,他們挾少數政治狂熱的民意為後盾,以黨內路線與忠誠與否的思想警察自居,不斷祭出政治正確的判準,拖住所有政治精英往中間調整的試探,甚至藉路線批鬥之名行權位爭奪之實,當下的“蘇修”演成“修蘇”不就是最鮮明的寫照!換言之,與政敵進行對抗最容易,也最討好,但選擇與政敵尋求對話與合作卻很困難,因為內部永遠都會有人企圖藉升高對立來獲取政治資源,他們很可能是所謂的大老,也可能是一群只會咆哮的跳樑小丑,這些人沒能力主導局面!更何況,今年是“立委”選舉年,明年是“總統”選舉年,想選“總統”的要走中道,想選“立委”的卻可能要走偏鋒,這兩者間的拉扯,誰承受的壓力會更大呢? 
    
  社論總結,我們不信台灣沒有走回中道政治的機會,我們也深信要重拾和解與對話的政治,必須要朝野領袖先行覺悟,蘇修與馬修的嘗試,正是體現了這種覺悟。問題是這種朝中道調整的選擇非常需要勇氣,需要堅持,也需要能迎戰內部抵制與批鬥的抗壓性,不論是蘇修還是馬修,只要通過了這層考驗,就算站穩中道的制高點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