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國際觀趨大氣 最重視中美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31 08:02:43  


中美關係最受中國民衆關注
  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電/走向世界的中國人正在變得更加理性,但這並非意味著對國家核心利益的忘卻。在中國民眾看來,在所有雙邊關係中,中美關係的影響依然最大。儘管臺灣問題近年來在中美關係中出現弱化的趨勢,但大多數民眾仍將其視為影響當前中美關係的最大問題。對於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很多民眾認為,中日關係最為重要。而對於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超過半數的民眾認為中國還不完全是一個世界性強國。以上出自環球時報委託慧聰國際資訊媒體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調查表明中國民眾對世界的認知已相當理性,也知道中國的實力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準。

  中國人最看重哪個國家

  這項名為“中國城市居民對世界認知”的調查是從12月8日到14日展開的,接受調查的人數為1367人,分別居住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5個城市。

  在每人最多可以選擇兩個選項的條件下,78%的人認為中美關係對中國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中日、中俄和中歐關係,分別占48.7%、19.8%和13.2%。視中非關係為最重要的人目前看來還不多,比重只有6.2%。中國和周邊國家關係中,認為中日關係和中俄關係最重要的人都超過了半數,比重分別為60.2%和51.5%。認為中印關係和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重要的人也都占了接近10%的比例。

  中國人認為中美關係最重要的超過七成,而同時也有超過七成的人認為當前影響中美關係的最大問題是臺灣問題,具體的百分比是70.8%。經貿摩擦被列為第二位,接近四成的人選了這個答案。

  面對中日關係最近出現的一定改善,39.2%的人認為這只是暫時的,今後兩國關係還會出現波折。認為“有可能是長久改善”的人也占29.4%,還有12.1%的人認為這種改善就是長久的。

  中俄關係是中國民眾也很重視的一對鄰國關係。通過2006年這個“俄羅斯年”,中國民眾對俄羅斯印象最深的是它豐富的石油資源和軍事大國的形象,分別有42%和41.9%的人表示對俄羅斯的這兩點印象深刻。

  對於2006年的中歐關係,有34.8%的中國民眾認為仍在繼續升溫。與此同時,認為中歐之間的經貿摩擦增多的人更多,占總數的43%。另有24.4%的人覺得歐洲對中國的防範心理在加重。中國和印度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在回答“中印關係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時,有51.1%的人認為是“資源和經濟競爭”,認為是“邊境問題和不愉快的歷史回憶”的人占47%。對中印兩國的發展後勁,中國人認為中國更足的占68%,認為中印差不多的占17.9%,認為印度更足的只占6.7%。

  中國民間對非洲的關注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經濟落後和局勢不穩,二是巨大的資源潛力。關心非洲經濟困難和戰亂的人占總數的48.1%,看到非洲資源豐富的人占總數的49.7%,而心儀非洲自然景觀的人也占將近1/3,同時還有比例約占1/4的人關注中非之間的傳統友誼。

  走出國門的中國人現在已經不少,但顯然那說的是絕對數量。我們的調查是在5個大城市裏開展的,表示自己在2006年中出國一次以上的只占被調查者的11.4%,其餘的則一次也沒有。對中國民眾出國最想去的國家,32%的人選擇美國。接下來是法國、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分別占9.4%、8.6%、8.1%和5.5%。

  如何看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對於世界中的中國,超過半數的中國民眾認識到中國還不完全是一個世界性強國,23.9%的人認為中國還不是世界性強國,只有2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世界性強國。另外,分別有46.7%和46.6%的人認為中國當前的政治外交影響力和軍事實力已經具備了世界性強國的條件;認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已具備成為世界性強國條件的人要稍少一些,占39.6%。

  至於西方是否在抑制中國的發展,將近半數的中國人認為西方有此意圖但還沒有明顯的行為;同時,也有23.7%的人覺得西方有明顯的抑制中國行為。中國應該如何對待“中國威脅論”?有32.1%的人認為要毫不猶豫地予以反駁;有27.4%的人覺得可以不予理睬;還有22.4%的人同意針對其指責的內容區別對待,或予以批駁或予以解釋;只有8%的人認為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外國人對中國最關注的是中國的經濟,有48.8%的人持這樣的看法;認為外國人關注中國的政治和外交的人也不少,都在被調查者中占1/3以上;認為外國人關心中國老百姓生活的只占6.3%。認為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未來的國際環境會越來越好的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5.7%,認為總體上將得到改善同時也會有很多摩擦的人更多一些,占46.1%;兩者相加,總體上持樂觀態度的人比重高達90%以上。

  國際上類似的調查有很多,以美國的芝加哥外交關係委員會所做的最為著名。它的調查結果對美國的決策層,特別是國會議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告訴記者,這樣的調查,最重要的是其政策意義,就是說對制定、評估政策可以提供民意的背景性參考。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的研究部主任張沱生認為,從這個調查的結果來看,中國城市居民對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國際交往是非常關注的,作出的判斷總體上也比較符合實際、比較理性和準確,當然,從專業研究者的角度,也有少數問題,民眾的看法還是略有偏頗的。 

  金燦榮教授也有同感。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注意到,中國民眾關注的還是和中國利益密切相關的國際問題,考慮最多的幾乎都是中國在參與、融入世界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民眾的判斷也是基於中國和世界互動的角度作出的。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立教授強調,從調查中可以看出中國民眾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已經有了大氣的成分,今後隨著中國人越來越國際化,這樣的大氣會越來越多,比較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則肯定會減少。從目前來看,還有一些民眾在對個別國際問題的反應上不夠成熟,突出表現在容不得外界對中國的批評。

  為何重視中美、中日關係

  中國人普遍視中美關係為中國最重要的國際關係,中日關係次之。對此,阮宗澤說,這完全是由美國、日本和我們國家利益關係的密切程度決定的。金燦榮說,中國民眾確實是從全球視角來對美國的重要性作出判斷的,公眾對美國在全球的影響有很理性和現實的認識。張沱生說,中國民眾中認為臺灣問題對中美關係影響最大的人最多,可見臺灣問題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其實,近兩年來中美關係中問題最多、最迫切的是經貿摩擦,而臺灣問題有弱化的趨勢,媒體對此也有不少報導和評論,但只要臺灣問題沒有解決,中國百姓還是把它看得最重。沈丁立的解釋是,公眾對輿論的接受有一個時間差,前幾年輿論對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重要性強調得很多,公眾的記憶深刻,而將經貿摩擦當作中美之間最大問題的輿論,時間還不長,老百姓接受的面還不是很大。

  金和沈都注意到,大多數中國人不僅看到了美國的重要性,而且對美國的好感度也最高,在選擇最想去的國家時,選美國的人要比選其他地方的人多很多。沈丁立認為,這反映出中國公眾對他國的親近程度受崇富、崇強心態的影響很大。

  雖然很多中國人認為中日關係很重要,但沈丁立認為,中國公眾應該是從避害的一面去認識這個重要性的,就是說,老百姓認為,兩國政治關係要再這麼冷下去,對中日兩國的利益損害會很大。沈丁立說,正是出於這樣的認識,中國百姓表現出了對雙邊關係改善的積極而強烈的願望。張沱生則認為,在表示出這種良好願望的同時,中國民眾對中日關係改善的信心卻顯得並不足,從調查中可以看到,認為中日關係今後仍會出現波折的人還是很多的。

  對俄印態度如何解讀

  金燦榮注意到,從調查結果來看,與中日關係相比,中俄關係的重要性並沒有得到中國公眾的足夠重視。資料本身也許跟調查的設計有一定關係,如果只限制單選或者不加最多能選兩項的限制,受調查者對中日關係和中俄關係重要性的認識差別就不會這麼大。金燦榮認為,中俄兩國之間相互的戰略和政治重要性其實是非常高的,現在的調查結果還跟兩國之間政熱經冷的狀況有關,這和中日之間的政冷經熱正好相反,政治關係再冷,經濟往來多就可以保證老百姓在生活中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影響無處不在,而經濟往來少,則會讓老百姓覺得這個國家的影響離自己比較遠。 

  可以佐證金教授說法的事實是:和俄羅斯經貿往來最多的是中國的東北地區,但這次調查恰恰沒有在東北的城市取樣。讓沈丁立很詫異的是,只有1.3%的中國人表示出國最願意去的是俄羅斯。他說,在對國際關係重要性的判斷中,中國老百姓似乎把經濟因素看得過重了一些。

  中國民眾在調查中表現出對印度的興趣很濃,這讓國際問題研究者感到我國公眾很有國際和長遠眼光,但他們也指出,中國百姓對印度瞭解的途徑並不多,導致公眾對印度和中印之間存在的問題看得不是很准。調查顯示,認為中印關係發展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資源和經濟競爭的人最多。專家們認為,這顯然是受了西方一些報導的影響,而現實中,中印之間的資源和經濟競爭並不強。對中印誰更有發展後勁的回答,更讓專家們吃驚。張沱生說,有近七成的人認為中國的後勁更足,這顯示出中國百姓對未來非常樂觀、自信,但僅有6%的人認為印度的後勁更足,那就有問題了。張的看法是,在我們的輿論中,中國走在印度前面的聲音太多太響,而且報導表面現象的多,做深入調查的少,所以公眾對印度的優勢瞭解得太少。事實上,中印兩國各有所長,比如印度是英語國家,是西方認為和它們有共同價值觀的民主國家,再加上印度戰略地位特殊,它發展的國際環境比中國有優勢。沈丁立說,在美國的調查中,民眾認為中國未來會超過美國的占了70%左右,而從指標來看,美國現在要比中國好很多。與之相比,中國人就顯得有些自信過頭了。

  對於中歐關係,專家們認為中國公眾的把握是相當準確的,既有一部分人注意到中歐關係今年在繼續升溫,同時又有很多人認為中歐之間的經貿摩擦在增多,這種交往量在增加,雜訊也在增加的判斷是符合事實的。

  對“中國威脅論”的態度越來越成熟

  認為中國還“不完全是”和“不是”世界性強國的人加起來超過了七成。專家們的共識是,中國民眾非常清醒,知道中國的實力在世界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在選擇中國已具備哪些世界性強國的條件時,外界看重的中國經濟實力並不是中國民眾的首選。專家認為,這種認知是相當理性的。但對於中國軍事實力被排在中國經濟實力之前,張沱生覺得,中國老百姓對此可能有所高估。專家們還注意到,中國百姓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充滿樂觀和自信,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非常積極的動力來源。

  與這些相比,更讓專家們覺得高興的是,中國老百姓對待“中國威脅論”的態度越來越成熟。張沱生說,接近半數的人認為西方對中國的發展有抑制意圖但沒有明顯的行為,這確實表明中國人在看待國際問題時已經非常理性了。他特別注意到,年輕人中持這種看法的人大大超過了中老年人,說明中國的年輕人有了更從容、更開闊的心胸,而他們的長輩們悲情成分就要重很多,對外界指責中國的聲音和不利中國的行為,多數仍抱著必須反駁的態度。張沱生說,年輕一代的這種變化是非常深刻的。沈丁立說,對“中國威脅論”認為“應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人只占8%,但它是一個很強的亮點。此外,選擇應該區別對待,或解釋或批駁的人占了超過20%的比例,再加上選擇不予理睬的人,總體上看,認為對“中國威脅論”不必非得反駁的人應該已經超過半數。這表明中國百姓的心態正變得越來越大氣。

  阮宗澤注意到,中國百姓把劣質產品和造假現象看作是最損害中國國際形象的原因,這反映了民眾對國家形象真的非常在意。他們和專家的視角不一樣,他們看到中國產品現在在世界上幾乎無處不在,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對話,主要是通過極具穿透力的中國產品來進行的,所以在老百姓眼中,中國產品對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才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這樣的公眾認知是非常有價值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