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台灣問題與中國發展的長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7 13:53:54  


促進經濟融合已是既定政策
  中評社訊╱題:台灣問題與中國發展的長戰略 作者:鄭永年(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教授

  作者把台灣問題置於常用的三個層面分析:即短期、中期和長期。在短期層面,最重要的就是危機管理;在中期層面,就是遏制台獨,或者維持現狀;而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就是要追求國家的統一。而追求統一,勢必要考慮台灣問題的國際因素。他分析了美日與歐盟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及態度,指出中國應以經濟主義的方法處理與美國、日本及歐盟的關係。同時,他認爲未來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在經濟整合中尋找。“深經濟、淺政治”可能是未來解決台灣問題的特徵。

  短期目標:危機處理

  危機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九十年代中期台獨力量主導台灣政治以來,危機一直不斷。遠的如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導彈危機,導彈危機好像由大陸引發,但根源則在於台獨力量製造的危機。大陸當時也缺乏如何應對這種由台獨力量引發的危機的經驗。九六年導彈危機之後,大陸在危機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最近這次對由陳水扁廢除國統綱領引發的危機的管理就相當有效。陳水扁本人最近因為家庭醜聞等因素,其主導台灣政局的實際能力和影響力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但是,民進黨畢竟還是執政黨,陳水扁及其他台獨力量仍然有可能製造這樣那樣的台獨危機。陳水扁仍然代表基本教義派,基本教義派也仍然支持陳水扁的獨立理念。這次民進黨儘管對陳水扁感到很大的不滿,但仍然沒有舍陳水扁而去,本身就意味深長。如果有可能,基本教義派仍然會推動陳水扁向台獨的方向滑行,而陳水扁本人也會孤注一擲,從而製造出新一波危機。

  今後幾年,還有很多政治變數,如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美國總統選舉、台灣大選和中國的奧運會。台獨力量都有可能利用這些重大事件來製造危機。在過去數年,陳水扁和民進黨不斷傳達出形式多樣的資訊來從事台獨活動。很難說,這種情況以後就不會產生了。要明確意識到,陳水扁的被弱化並非因為其台獨的立場,而是其腐敗。一旦選舉來臨,台灣獨立問題很容易被做成選舉議題。從以往選舉經驗來看,獨立議題往往會壓倒其他任何議題,左右選舉。如何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危機形式,還是有關部門必須面對的要務。

  現狀管理(反台獨)

  與之相關的是第二層面的現狀管理。台海局勢的現狀就是台灣法理上仍然屬於“一個中國”,就是說不管台灣的實際情況如何,無論在內部法律還是國際法意義上,台灣並沒有法理上的獨立性(即獨立於“一個中國”)。但這並不在任何意義上說兩岸是個統一的政治體。近年來,大陸把管理台海局勢的目標定位在反對台灣的法理獨立上面,這是很現實的做法。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存在是一個事實,看不到這個事實,任何決策會是自欺欺人,犯大錯誤。即使將來統一了,也並不見得兩岸屬於同一個政治實體。香港模式的“一國兩制”已經是一個主權政治體下的兩個行政實體。和台灣政治上的統一指的是政治主權上的統一,而非行政上的統一。如何達成主權上的統一和行政權上的獨立,既是一個規範問題,也是未來兩岸關係客觀發展如何的問題。

防止法理台獨的意義在於把解決台灣問題分成兩步,即反台獨和促統一。儘管這兩步之間多有重合之處,但從戰略上是可以把它們分離開來的;這種分離有利於我們找到可行的途徑,分階段應付台灣問題,並求得最終的解決。

  現狀管理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中美關係和台灣島內主流政治力量的變遷。中美關係放到後面說,這裡先強調大陸的政策能夠如何影響台灣島內的政治走向。台灣問題與香港不同,這裡不再多說。甚至在香港回歸以前,大陸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影響香港。但大陸並沒有具有實質性的途徑來影響台灣內政。如果有,也不會出現96年導彈危機這樣的情況了。在導彈危機之後,也有通過領導人講話或者通過媒體等試圖影響島內的政治走向,但是不僅沒有效果,有時候甚至被島內台獨力量所利用而產生負面的影響。這種情況在近年有很大的變化。大陸《反分裂國家法》的出台有效地改變了從前“胡蘿蔔不甜、大棒不硬”的被動局面。在同時強化了大棒的硬度和胡蘿蔔的甜度的情況下,大陸比較有效地利用了兩個因素:一是島內的政治鬥爭,二是經濟的區域化,也就是台灣和大陸兩個經濟體的高度整合。

  在後李登輝時代,因為島內權力鬥爭的加劇,給大陸創造了一個使用較為傳統的統戰方法的機會。從前,島內各派政治力量,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想從向台獨滑行獲得政治利益。以民進黨為中心的台獨力量把持了“台獨”這個制高點,牽著各派政治力量的鼻子走。在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出台以前,儘管島內也有權力之爭,但爭端的焦點就是大家互相比試著誰更能勇敢地向台獨滑行。在2004年的選舉中,親民黨和國民黨曾經表現出比民進黨更為“激進”。

島內的這種政治競爭置大陸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實際上,在沒有強硬的大棒的情況下,大陸強調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或者和平統一,很容易被台獨力量解讀成台灣可以和平獨立。更要指出的是,曾經有一段時間,美國方面至少是其中一部分政治力量,也認為台灣的和平獨立是有可能的,於是通過各種方式向台獨勢力傳達錯誤的信息。

  《反分裂國家法》當然是對島內每況愈下趨勢的反應。但《反分裂國家法》一旦出台,就完全改變了大陸的被動情況。《反分裂國家法》把台獨和戰爭之間畫上了等號,民進黨的台獨不再具有道德制高點,國民黨和親民黨也因此可以和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區分開來。在另一個層面,《反分裂國家法》也使得美國的一些政治力量意識到台獨的嚴重後果。如果美國不想就台獨和中國大陸公開對抗,那麼就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約台獨行為。就是說,《反分裂國家法》加速了台灣島內的政治力量的分化,從而對島內的政治走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台灣內部政治力量的分化表明,大陸傳統統戰方法又可以起作用了。在《反分裂國家法》之前,島內任何政治力量都不敢和大陸發生具有實質性的關係,因為這樣做很容易被妖魔化,被認為是“中共的同路人”。《反分裂國家法》以後,為了台灣的整體利益,也是為了本身的未來發展,台灣主要反對黨國民黨和親民黨先後訪問大陸,和大陸展開了具有實質性的兩岸問題對話。中國共產黨和台灣這兩個反對黨就一系列問題達成了諸多的共識。很顯然,這些共識都是有利於台灣社會的。這樣,不僅兩岸的局勢穩定下來,國民黨和親民黨也開始改變他們在島內本來很不利的局面。

  另一個因素是經濟的區域化,或者說大陸和台灣兩個經濟體的高度整合。經濟的整合裡面可以分解出主要兩個因素。一是所謂的台商。台商的因素很複雜。他們往往是機會主義者。在很多年裡,一些台商甚至為台獨提供經濟上的支持。更多的台商是執政黨和反對黨兩邊都“押寶”。現在在大陸有那麼多的台商,但是他們有多少會去支持擁護維持現狀的政治力量,即國民黨和親民黨,又有多少支持了台獨?這種複雜情況以後還會存在下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