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政策新動向:建設性合作關系不可逆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4 16:38:21  


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已經不可逆轉。
  中評社香港12月24日電/第一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12月中旬在北京登場。雙方都派出了強大陣容,可謂史無前例。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載文章分析稱,此次會議背後,實際上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那就是中美關系已經變得更加密切,“建設性合作關系”已經不可逆轉。這次戰略經濟對話,就是推進這種關系的重要步驟,而美國在開啟戰略經濟對話過程中顯示出了少有的積極主動精神。美國的表現揭示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新動向。

  中新社引述這篇文章說,冷戰後,美國將維護“一超獨霸”地位確立為全球戰略的最高目標。為了實現這個大目標,美國要從安全、經濟、政治三個領域同時入手,即維護美國及盟友的安全、擴展美國的經濟、在世界推進民主。這三者就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美國的全球戰略可以概括成“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這個框架也是不變的。變化的只是三大支柱的排序和在具體問題上的側重點。但不管側重點是什麼,擴展經濟都是一大支柱,美國深知,要想維護“一超獨霸”地位,雄厚的經濟實力仍然是基礎。冷戰後美國出台的所有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都設專章來講經濟問題,強調要同其他重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發展關系。

  文章分析說,擴展經濟是冷戰後美國發展對華關系的最重要動因之一。20世紀90年代,美國列出了十大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居首位。盡管1990年代中美關系一波三折,但經貿關系卻飛速發展。在國會討論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和允許中國加入WTO問題時,美國兩大黨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布什上台後,一度稱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對華態度比較強硬,特別是2001年的撞機事件,使雙邊關系再次跌進低谷。但是即使在這時,美國仍然稱中國是“經濟上的伙伴”,表示需要同中國發展關系。在中美關系處於困難時期,經濟成了維系雙邊關系的主要紐帶。當然,“9﹒11”後,中美關系又增加了反恐合作這根紐帶。

  文章指出,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高,美國戰略界又掀起了一場關於對華政策的大辯論。這場辯論的核心議題就是美國如何應對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保守派提出,一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在文明上與美國差異甚大的中國,如果崛起,無論是否以和平方式,都會對美國的世界地位和安全利益構成挑戰,美國應及早動手,遏制中國,阻止中國的崛起。而務實派則認為,中國崛起是源於自身的動力,美國阻擋不了,如果美國硬要給中國搗亂,只能是兩敗俱傷,這不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美國應當同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合作,這樣可以使美國利用中國崛起的機遇,進一步發展,變得更加強大。

  同時,自由派也主張同中國合作,認為美國可以利用與中國合作的機會來影響中國,塑造中國,將中國塑造成美國的伙伴或朋友,這樣,崛起的中國就不但不會成為美國的威脅,而且還會成為美國可借重的力量。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2005年9月份提出使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害攸關方”,等於是一錘定音,肯定了務實派和自由派的主張。2006年美國出台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和《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都使用了“負責任的利害攸關方”這個表述。旨在指導整個21世紀美國全球戰略的《普林斯頓項目報告》也用了這個詞。

  文章分析稱,美國之所以將中國看成是“利害攸關方”,除了在反恐防擴、地區安全等事務上需要中國的合作外,就是在經濟上也需要中國的合作,而且兩國經濟利益已經深度捆綁,誰也離不開誰,“利害攸關”,欲損俱損,欲容俱容。美國四位著名戰略專家在《中國:一個兩面性的國家》一書中指出:“美國從與中國的日益增長的經濟互動中每年實質上獲益700億美元,平均每戶625美元。”

  文章說,美國是靠商業立國的國家,信奉實用主義的美國不會眼看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被競爭對手拿去。美國也是精通戰略的國家,它明白眼下它的安全威脅並不是來自於崛起的中國,雖然美國將中國看成是最主要的潛在戰略競爭對手,但畢竟應對現實的威脅更緊迫,畢竟美國“正處在長期化的反恐戰爭”中;而且美國也認識到,中國正在變,正在“轉型”中,是一個處在“戰略十字路口”上的大國。美國的對華戰略不應將“潛在的對手”過早地變成現實的敵人,而是應當借重它的力量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同時在合作中塑造它,促使它轉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在美國對華戰略中,經濟合作肩負著雙重任務:一方面獲取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影響中國。對華經濟合作蘊涵著多重戰略考量,難怪會出現“戰略經濟對話”一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