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7:A股步入起飛階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1 16:52:44  


  中評社廣州12月21日電/如果說,2006年行情讓投資者嘗到了“牛角初展”的喜悅,那麼,2007年市場的“花樣年華”仍然值得期待。 

  中國證券報今日載文指出,應當意識到,制度變革完成後的A股市場正成為全球資本目光彙聚的焦點,大發展和大擴容將是來年市場的重要特徵。充裕流動性堆積將進一步深化A股的價值重估行情,而可預見的公司業績增長則會穩固行情發展的基礎,全面重估A股的大門正緩緩打開。 

  方向 中國股市進入“起飛階段” 

  毫無疑問,2006年A股市場已經成了全球資本市場的明星之一:滬深300指數漲幅躍入全球5強,A股融資總額全球第3,總市值從年初不到3萬億元膨脹到7萬多億元……。2006年股市急速擴張實際上表明,中國股市正在迅速扭轉此前數年與宏觀經濟走勢背離的尷尬局面,進入“起飛階段”。 

  雖然研究表明,經濟與股市的關係類似於遛狗人與狗的關係,只存在運動方向上的一致性,很難保持絕對同步。過去27年裏,中國經濟創造了年均增長7.5%以上的世界經濟奇跡,人口年齡的結構分佈更使多數經濟學家相信,未來10-15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不低於7%的增長速度。2001至2005年間,中國經濟重新進入景氣週期,GDP增長率由8.3%升至10.2%;但期間股市卻持續走弱,上證指數累計下跌44%,與經濟走勢嚴重背離。 

  經濟與股市間的背離度取決於市場的有效性,有效性強,則“狗鏈”短,誤差小,否則誤差極大。始於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無疑是縮短“狗鏈”,提高市場有效性的制度基礎。可以肯定,市值增長、融資功能恢復的A股市場已經走上了復蘇繁榮之路。 

  以國際視角來看,A股成長為全球大型資本市場的道路依然十分寬廣。一方面,A股市值占中國GDP的比重不到35%,不僅遠低於英美130%以上的水平,甚至低於韓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80%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國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經超過5%,而A股市值占全球股票市場市值的比重只有1.6%。A股市場在規模和結構上都面臨全面重估。 

  核心 資產重估逐級深入 

  宏觀經濟長期增長、制度變革外部推動等,眾多因素共振促成了此輪牛市,但由充裕流動性推動的價值重估才是行情的本質。 

  加入WTO後,中國產業的比較優勢開始在全球範圍延伸。從2002年開始,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球比重和外匯儲備出現了跳躍式增長,外匯儲備在6年裏增長了6倍,M2迅速增加。今年中國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規模繼續大幅度上升,並雙雙突破歷史記錄。 

  簡單的經濟學道理指出,經濟體中的利率水平取決於儲蓄和投資之間的對比。貿易順差擴大顯示儲蓄越來越大於投資,因此,經濟中的利率水平就會下降。低利率必然要求資本的收益預期向下調整,它意味著對於給定收益,市場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所以,利率下降會促成包括長期債券、股票、房地產和古董等在內的資產重估。這也解釋了在央行連續加息和調整準備金率的背景下,資產價格包括債券市場都不為所動的原因。 

  美元下跌速度和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兩個變量,它們共同決定了貨幣氾濫的程度。美元自2000年中期以來大幅貶值,成為全球流動新輸出的源頭,也刺激了商品期貨市場的超級牛市。隨著加息週期的結束,美聯儲每一次維持利率不變的決定都成了美元加速下跌的依據。與此同時,國際資金追逐人民幣升值的動作卻在進一步強化。5月份的全球股市結束調整以來,香港國企指數漲幅跑贏全球主要市場指數。由於港幣與美元之間的固定匯率制度,以及中國嚴格的資本管制制度,國際資金買入H股已經成為坐享人民幣升值的合理通道。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改,國際資金就不會放棄對人民幣資產的不懈追求。而H股上升會牽引其A股上行,並通過比價關係對整個市場形成刺激,從而交替上升。 

  橫向對比來看,股票市場的盈利效應還引發了國內資金流向的劇烈變動。M2向M1的轉移表明15萬億居民儲蓄正朝著股市“搬家”,嘉實基金一天募集416億元的壯舉標誌著這種資金轉移正逐步進入高潮階段。 

  業績 資金牛市的有力“助手” 

  在機構化時代,業績與估值是不能忽視的因素。放眼全球資本市場,目前A股市場靜態市盈率水平已經處於新興市場中的較高位置,與印度市場接近,而超過了其他亞太新興市場。今年以來上證指數的變動軌跡則表明,下半年上市公司業績觸底回升態勢明顯,3季度上市公司業績同比增長達到21.9%,業績因素成為推動市場的主要因素。固定資產投資則自6月起連續5個月回調。 

  依靠國內投資帶動經濟和利潤增長的模式是否出現了變化?超預期增長是否具有趨勢性特徵?在“十一五”規劃中,以消費取代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意圖明顯,但從GDP支出法角度分析,會發現消費潛力已經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出口對投資的替代成了拉動經濟的重要動力。2006年出口仍是經濟領域增長最強勁的部門。更為重要的是,許多上市公司已經在利用國際市場拓寬發展空間,具體途徑包括產品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ODI)。應該說,這是低利率環境下資本密集型企業獲得資金成本優勢的體現,也是國內巨額外匯儲備尋求出路的突破口。其中表現突出的是鋼鐵、工程機械、汽車等製造行業,以工程機械為例,2006年1-10月,中國工程機械出口達75.4億美元,同比增幅達61.3%。 

  而在趨勢上,上市公司業績增速和毛利率變動,都證明了業績拐點的存在性。剔除股改中資產注入、業績承諾等外生因素影響,對全部工業企業盈利數據的分析也表明,中國企業利潤確實出現了內生性增長態勢。此外,大型優質藍籌公司回歸、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調整、股權激勵對利潤的釋放和可能的稅制改革,都會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預期。 

  最後需要指出,牛市不意味著市場不會下跌,也不是指數一定到達某個特定點位。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減速、農產品價格上漲促動的加息預期以及股指期貨推出的震盪,都可能引起市場短期波動;牛市是指市場具有明確的向上運行趨勢,更重要的是,支撐趨勢的關鍵因素仍有進一步釋放的空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