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進入在即 中國銀行業信用水平將提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0 23:00:23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據中新社報道,自二00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始,中國將如約履行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中國企業和居民的人民幣業務,並使其享受與中國銀行業平等的國民待遇。

  從此,中國境內的中外銀行業競爭將開始並將日益加劇,特別在是人民幣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等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將會更為激烈。外資銀行將憑借其積累多年產品創新經驗與高質量、個性化的服務,以及其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對中國國內銀行優質客戶的進行爭奪。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產品創新的節奏不斷加快,新的金融工具如雨後春筍。然而,與外資銀行金融創新和金融工具多樣化相比,其差距明顯;而形式上的“皮毛”模仿,又成為產品創新的阻礙。

  中國銀行業傳統的業務模式長期以來難以改觀的關鍵所在是產品創新能力不足。中國國內銀行客戶資源豐富且龐大的網絡系統,向被公認為外資銀行無可匹敵之優勢。然而,此卻又成為內資銀行業務發展的制約瓶頸。原因在於其眾多的網點,帶來巨量表單處理,不但耗費大量的資源與成本,而且影響到金融產品創新、中間業務的開展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和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入。據中誠信國際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隨著國有銀行財務重組和改制的進展,股份制銀行業績的增長以及城市商業銀行的重組整合,中國銀行業發展中的積極因素趨於主導地位,其整體信用得到不斷提升;來自政府的支持和不斷改進的治理監管以及強勁的業務增長,從整體上改善了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水平的提高和不良貸款率的繼續下降,總體上改善了中國銀行業的財務狀況,提升了銀行業的抗風險能力。

  但據此尚不足與那些具有多年豐富市場和營銷經驗的外資銀行同日而語。相比之下,中國大部分銀行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財務實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相當差距。

  中國信用專家指出,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改制促進了銀行治理的改善,但改制後的中國銀行業仍然面臨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壓力。中國銀行業剛剛開始從單一的信用風險控制轉向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全面風險管理,由於傳統的銀行治理缺陷,防范操作風險的制度機制缺乏,抑制道德風險的銀行文化的缺失,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將逐步上升為中國銀行業發展中重要風險來源。因此,防范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則成為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中的嚴峻挑戰。

  分析人士稱,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和競爭,有助於促進中國銀行業風險管理理念的轉變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改制後的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來自政府直接財務支持的力度將會減小,國有商業銀行獲得的政府信用將逐步淡化,自身財務實力的改善,有望提升國有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水平;而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亦將進一步弱化,財務實力隨之逐步改善,其體信用水平有望不斷提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