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世界日報:對中國加大經濟開放力度的觀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07 13:42:17  


  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泰國《世界日報》今天發表題為“對中國加大經濟開放力度的觀察”的社論,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致上可分做3個階段進行;第1是生產力的解放,容许個體戶的出現;第2是外資的流入,促成國企的改革,亦容许民企的出現,最近又加強了國企私有化的力度、深度和速度;第3是金融的開放,國務院於11月15日,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為未來的全面開放銀行業作準備,亦是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前奏,引起國際的注目。

  社論指出,其實,中國經濟的發展,可分做2個層次:其1是外國直接投資經濟;其2為非外國直接投資經濟。而外國直接投資經濟,應將外國改稱為外界,因為其中包括港澳台與外國的資金,亦可分成2個階段:其1是由1979年到92年,港澳台資金佔了外資的66%,其中又以港資為主,台資為副,其後台資的比例不斷上升;其2是92年以後直至今天,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港澳台的資金比例不斷下降,並非金額的下降,而是外國資金的流入急劇增加,由2001年的約60%,增加至2004年的70%稍多,主要來自經合組織國家。

  1985年外資的流入只有20億美元,到了2004年,已高達610億美元,增幅是30.5倍,主要投入製造業,僱用的工人雖然只佔總勞動人口的3%強,但生產的製品佔全國的30%,更佔全國出口的57%。因此國企應當進行更多的改革,甚至容許來自民企的良性競爭,不然中國經濟的增幅與速度,完全由外資決定。又為了適當的平衡,北京應當扶植港商、鼓勵台商,加大投資中國的程度,而金融業的開放,更足以增加台商與港商的信心。

  社論分析,根據最近的數據,截至去年年底為止,中國的銀行業只有外資銀行營業機構254家,資產總值為876億美元,只佔全國銀行業資產總額不足2%,只有154家獲准在25個城市經營人民幣業務,不過只限於企業的人民幣存款,亦只有25家入股了20家中資銀行類金融機構,因此就算開放了金融業,開放的比例仍然很少,而開放帶來的影響自然也低。

  不過對外資銀行而言,卻是跨進一大步,由只能吸收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到可以吸收公眾的存款,包括外匯和人民幣業務,亦可以參與內地銀行同業的人民幣拆借市場,更增加人民幣的負債和資產。唯一的限制,只是外資銀行必須將設在內地的分支機構,轉換為中國當地註冊的法人機構,以求符合中國的法律去運作,以免繼續受總行的直接指揮,以至承擔來自母國的風險,這無疑是1種穩定金融,減低風險的措施,不然外資銀行將會享有另類的“治外法權”。

  社論指出,根據高盛投資的預測,未來金磚4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的中產階級,將以倍數增加,特別是中國,很快會達到半個美國的人口,而和中產階級最有關係的樓宇抵押貸款、各類借貸、保險服務,以至信用卡市場,都是外資銀行的業務重心。還有,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估計,中國人的儲蓄率高達50%,手頭的資金充裕,自然成為外資銀行的理想客戶,因此外資銀行將會擁有的,是無限的發展空間。

  基於此,花旗銀行搶先與其他中外機構合作,入股擁有廣東發展銀行85%的權益。其他港資銀行如匯豐、恆生、東亞亦在摩拳擦掌,惟獨台資銀行,仍在觀望階段。這樣的發展情勢,對中國加大經濟開放的力度,自然有關鍵性的影響。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