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12月6日電/如果非要給國際經濟學家按立場排個隊,那麼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無疑應該列入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之列。這不僅因為他一直反對華盛頓向中國施壓人民幣升值,更因為他關於中國經濟的盛世危言雖然忠言逆耳,卻大有裨益。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最近,羅奇提醒中國應該對於美國經濟走勢做最壞的打算,這是羅奇一貫觀點的具體化。這位自稱華爾街頭號悲觀主義者對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與出口雙駕馬車提出過不止一次警告,潛臺詞無疑是中國應該儘快拉動內需,讓經濟重歸平衡。
過去15年,拉動中國經濟的兩大動力是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這兩項合計占到中國GDP總值的約80%,並且每年以25%到30%的速度增長。另一方面,國內個人消費去年只占GDP的38%,今年比重估計還會更低。可見,到目前為止拉動內需的努力並未見效,民眾仍無法在社會保障、收入等各方面分享經濟發展紅利。
單純依靠投資與出口的負作用已經大到決策層不得不採取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的程度。目前,投資增速已有所回落,10月份城鎮投資增長回落至16.8%,較去年同比下降了11.2%。與此同時,出口政策在世界範圍內遭遇反傾銷狙擊,從發達國家擴展到土耳其、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而美國國內尋找經濟替罪羊遊戲方興未艾,許多人將貿易赤字、工人工資停滯不前、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歸罪於中國產品的入侵。理性的經濟論文抵擋不了人們的熾烈情緒與政府在選票壓力之下的投機行為。從2005年初以來,在美國國會已經有27個不利於中國的議案。尤為現實的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的經濟出現持續放緩,房地產市場疲軟,消費需求減弱,工業產出增速下滑,導致中國對美出口的增長由9月的26%降至10月份22%。
內需引擎尚未發動,其他兩個引擎馬力不再強勁,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雖然各方意見分歧,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中國經濟要真正站穩腳跟,必須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舍此別無他途。無論哪個國家,從出口導向開始到進口替代政策的實行,立足於國內生產效率的提高、立足於國內民眾消費能力的上升才是根本。
簡單地依靠二次分配劫富濟貧顯然不應成為努力的方向,通過正確的創業、稅收等激勵制度給予國內就業者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才是正途。資源價格上漲而終端產品過剩,壟斷行業收入過高而一般行業收入過低,以如此敗壞經濟結構的方法取得高增長低通脹的好數據,將使我們離拉動內需這一目標越來越遠。
對外匯儲備的過度追逐也應停止。萬億儲備固然有助於抵抗金融風險,卻無助於拉動內需。前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認為,雙順差所造成的外匯美元儲備居高不下,已使中國淪為美國經濟的人質,人民幣不升值使中國經濟紅利通過質優價廉的產品源源流向國際市場。與美元掛鈎是為了讓人民幣有定心錨,但現在美元風雨飄搖,人民幣跟著一同飄搖,真實匯率隨同美元一起不升反降,美元顯然既無能力也沒有責任擔當人民幣定心錨的重任。匯率不升值如果說尚有現實目標,同時摧抑利率卻使人民幣失去准心,民眾在承擔高價進口商品的同時,還在高價購買國內產品。這反過來也說明中國經濟的金融內核尚未有本質改觀,發展內需任重道遠。
羅奇的悲觀論值得警醒。要想成為一個獨立平衡的經濟體,依靠內部經濟發展動力比一味依靠外部動力保險得多,不管是出於就業的理由也好,維持GDP的增長速度也好,內部掠奪式的發展總歸得向共濟式路徑轉型,否則無法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