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博客撞上實名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7 14:09:34  


  在互聯網上,公眾和私人之間的那條本來明顯的界限會逐步被腐蝕掉,一點一滴地。 

  著名的《紐約客》曾經刊登過由彼德•史登納(Peter Steiner)所作的一幅著名的漫畫,有一條狗在上網,邊上邊對旁邊那只好奇的狗說道:“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後來,同樣是這本雜誌,刊登了另一幅漫畫,兩隻狗在交流,其中一隻對另一隻說:“我前段時間已經有了自己的博客,但現在我還是決定回去無意義、不停地吠。” 

  “互聯網教給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美國科技評論人戴維•威博格(David Weinberger)說,“我們既要能夠成為一個龐大公共群體的一部分,還要能夠保持我們的個性面孔。但是又需要花更多時間在公共領域的生活上。在互聯網上, 日記的私有概念已經被公共化了:會有公共的日記出現。今後可能的情況是,在真實世界中曾經有的公眾和私人之間的那條本來明顯的界限會逐步被腐蝕掉,一點一滴地。”

  ●博客成為亂客 

  你今天“博”了沒有,曾以大體字出現在博客動力(後被博客中國收購)首頁之時,博客還是一個要解釋一下的新生事物,但隨後博客的發展被方興東等人的創新擴散曲線推動著,以至於如今不論是80後的財富新銳還是上一代的傳統學人都已經開始習慣“上網讀博”了。當一個個起初略帶有害羞的面孔參加化裝舞會博客們開始“肆無忌憚、毫不掩飾地在大眾面前喧鬧起來、千萬網民共同‘博起’了一場狂歡的時候”,冰山下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2005年9月,南京大學副教授陳堂發無意間發現一則網絡日誌中“指名道姓地”含有侮辱自己的內容。經協調失敗後,12月,陳堂發將杭州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告上法庭,2006年8月判決網站為陳堂發刊登道歉聲明。今年4月13日,某網民在網上發帖稱自己的妻子有外遇,並痛斥與妻子有染的小人物,隨後就有甚至還不知情的匿名網友發佈該人的照片和視頻,還搜出該人的真實身份和地址,並用各種方式羞辱其尊嚴。 

  當論壇管理和自律越來越嚴格的時候,有人驚呼,博客的“把關人”怎麼找不到啊?根據傳播學的觀點,如果博客被當作一種媒體出現在公共領域的話,就須有正常媒體具備的“傳播者”和“把關人”,在傳統媒體,前者是“記者、主播”,後者是“編輯、導播”,按照現行法律,他們要取得一定的許可,才能將信息通過“媒介”發佈出去。然而,每天幾千的申請數量,大部分BSP(博客提供商)不可能拴住博客們漸硬的羽毛,這些言論便可以繞過這個監管機制,將大量“未審核”的信息直接向大眾進行傳播。 

  “博客行業允許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發展,但是現在的情況顯得有些無序化。尤其是極少數人利用博客的互動性和廣泛傳播性來擾亂社會秩序,使得大多數人利益受到損害。而實名制既保護了博客的言論自由,又能保證在自由的基礎上監管。” 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黃澄清所提到的“實名制”是最近由該協會博客研究組目前正在開展的調研工作的一部分。 

  中國互聯網協會行業自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君佐,則於10月19日確認了中國互聯網協會在推進博客實名制的消息。正在調研的範圍涉及到“博客實名制”管理的適用範圍、管理中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登記博客身份信息的內容、保障登記信息真實性的措施、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管理實施的時間安排等。 

  其中,關於博客登記身份信息內容的討論包括:用戶的姓名和網名、證件(身份證、工作證、護照號)信息,以及郵箱、電話等個人聯繫方式;保障措施的討論包括:網絡安全技術保障、網頁公示限制保障和防止爬蟲抓取保障等。

  ●魯迅們的集體失語 

  什麼是博客精神?博客王碩認為,博客精神的特質概括起來應該是:個人性、即時性、開放性,也就是有了這三個最根本的精神,博客才會以獨樹一幟的姿態搶佔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很多人已把博客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或者當作自己的職業。 

  “它是一種開拓和創造精神,而不是犧牲精神。”一位對法律頗有研究的網友楚望台聯想到,如果魯迅遇上了博客實名制,他會怎麼寫文章?據統計,魯迅用過的筆名就有128個,連“魯迅”二字,也一樣不是實名。托128個筆名之福,否則我們到哪里去見識魯迅的匕首和投槍? 

  儘管個別網友認為“一個好的博主應該內心坦蕩,不怕實名”。但半數左右的網民持反對態度,不少人都認為,言論自由會受到限制、網民隱私會受到侵犯。據騰訊科技正在進行的一項網上調查顯示:有47.06%的網友不支持博客實名制,有52.4%的網友認為博客實名制不能解決侵權、隱私等問題,亦有44.65%的網友認為博客實名制不能進行下去。 

  用真名可以,但真話可就說不出來了。當受眾感到被剝奪了話語權的時候,他們做出的反抗很可能是集體失語。“很難想像一個人在領導、同事、親友的炯炯注視下,還能寫出自己的什麼真心話,”網友韓浩月說,“在不使用真實姓名的情況下,博客作者可以‘我手寫我心’,不受外界因素影響,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情感多是瑣碎的、生活的、個人的,但正是因其‘真實’而顯得彌足珍貴。” 

  “即便真的實現了實名,也並非意味著網絡語言暴力的終結,”搜狐CEO張朝陽認為,“實名制以後,個人仍然可以通過博客等形式對別人進行傷害,部分博客可能為達到快速成名等目的,進而更加主動地對他人比如社會名人施加語言暴力。”木子美、芙蓉姐姐、韓寒等和真人完全可以對應的博客,每天都在博客舞臺上盡情表演著狂歡大戲。 

  和少數人想借博客出名或名人寫博客的心態不同的是,大部分博客是“博客主在自己的博客空間上書面化了自己的思想”。同志博客帆影說:“網絡博客實名制必然剝奪一些群體說話的權利。在現實中,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做博客只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感情,絕大多數是不願意說出自己真實姓名的。” 有網友亦提出,匿名性是博客的一大特色,實名制會扼殺那些尋求話語權的博客,如果被人強制進行身份登記“實在不爽,那我將不再寫博客”。 

  今年初,美國司法部要求Google提供用戶搜索數據和網站名單,Google對此的說法義正詞嚴,決不向司法部妥協。2005年3月16日,十年建站史的水木清華BBS突然公佈了實名登陸、校外不得訪問等措施,網友在震驚之餘,紛紛刪除帳號以示抗議,並建立了新的網絡社區。2005年7月,騰訊決定根據深圳公安局相關規定進行QQ群創建者和管理員的實名登記,但這一計劃遭到了網民的強烈反對,並最終淡出視線。

  ●夜色中的美感 

  《夜宴》中的無鸞和婉兒之間有段對話,“戴面具的表演是最高境界的表演,不戴面具,喜怒哀樂,簡單地寫在演員臉上,戴上面具,偉大的藝術家能夠讓人在沒有生命的面具上感覺到最複雜最隱秘的情感。” 

  “要照顧到人們在虛擬世界的樂趣”,雅虎中國總經理謝文說。 

  “如果按照現實社會的模樣去‘克隆’一個博客社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說,“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取消網絡世界釋放人的智力、創造力的功能。”互聯網實驗室的王俊秀也提到,博主們可以選擇使用自己的真實身份,但無論國家還是網站都不能強迫他們這樣做。 

  “越來越多的博客作者,在強化和讀者的互動,在逐步地實名化。”易觀國際分析師黃湧濤認為。不管在名稱上是真名還是匿名,博客久了自然而然就與現實的人對應起來了,因此私人空間逐漸在向公共空間轉移。當博客日積月累被成千上萬的人閱讀之後,“自然就呈現了真實的自己”,也就不那麼具有私密性了,而且要遵守公共空間中的秩序。如果完全不能接受管束的話,時刻強調需要你的隱私保護,那就只有回頭去繼續你的個人日記。 

  “因為實名了,所以倍加愛惜自己的羽毛,一言一行均要三思而後行。”像韓浩月這樣的普通網友,已經主動開始按“實名制”規範自己的言行,以期樹立良好的個人品牌。“如果措施得當,博客實名制完全可以開創一種新的博客格局和營利模式。”《21世紀經濟報道》評論員劉晗提出了一些新觀點。 

  “博客實名制對某些博主是個震懾作用。目前,博客實名制還處於調研階段,並非一些網站所說,信息產業部已經批准實行。”楊君佐說。(來源:互聯網週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