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亡羊補牢 盡快完善食物安全機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7 10:10:27  


  中評社香港11月27日電/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社評說,食環署轄下的食物安全中心昨天公布食物樣本抽驗結果,一個鯪魚樣本發現含孔雀石綠;而早前驗出含有孔雀石綠的11個桂花魚樣本,其中4個同時驗出含硝基喃;已公布含孔雀石綠的一批邊魚,亦同時驗出含硝基喃。市民聞魚色變,業界從昨天起不得不暫停輸入內地40多種淡水魚和蝦蟹產品。 
 
  在內地率先公布發現毒蛋毒魚後,本港隨後在短短時間內也發現如此多的有毒食品,既顯示食物安全形勢十分嚴峻,也暴露出食物安全中心的運作機制存在問題。由於食物安全中心未能在平時有效抽驗樣本,及時發現並阻止問題食品流入,以致問題爆發時造成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恐慌局面。這不僅給市民生活帶來不便,而且殃及守法漁農和業界生計。亡羊補牢,當務之急是檢討現行機制,從建立食物安全檢測及信息通報機制,設立食品安全標籤制度,以及規範食品安全標準三方面著手,全面完善食物安全中心的運作機制。 
 
  社評指出,設立食物安全中心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本港的食物安全監控工作,包括在進口、批發和零售層面的監察,提高處理食物事故和投訴的效率和效益,加強與內地和海外食物當局的聯繫,及提升風險評估和風險傳達的能力。但食物安全中心今年5月成立以來,暴露出缺乏保障市民安全意識,反應遲緩、工作粗疏,以及涉嫌黑箱作業、知情不報等弊端,令公眾質疑其專業操守和透明度。

  社評認為,面對上述這些情況,當局須從以下三個方面盡快採取措施。 
 
  首先,食物安全中心須盡快建立規範化的食品安全檢測與通報機制。食物安全中心在國家質檢總局已發現和公布問題,內地各省市馬上停售有毒食品的情況下,竟然仍任有毒食品繼續在本港發售,並拖延進行檢測,而且檢測之後公布的信息既不及時也不規範。這種遲鈍和被動的反應,不僅無法對食品安全起預警和監督作用,且剝奪了市民的知情權。食物安全中心應對市民經常食用的食品進行定期檢測,及時公布抽驗結果。 
 
  第二,與內地合作建立食品標籤制度。由於內地進口食品來源地廣而雜,為避免有問題產品進入本港及確保發現問題後有源可查,食物安全中心應與內地合作,為進口食品標明產品編號、生產企業及其地址等資料,並要求業界保存完整的進貨記錄,從源頭上建立起食品安全監督鏈。 
 
  第三,食物安全中心應參考國際標準,建立科學的食品安全標準。今次淡水魚驗出孔雀石綠後,政府再次宣稱含量輕微,少量進食不影響健康,但同時又宣布禁售相關產品。這種自相矛盾的信息,給市場造成混亂。食物安全中心應在有科學根據的基礎上,參考國際通行做法,建立起符合本港實際的食品安全標準,向市民發出清晰指引,既避免市民繼續食用有害食品,又避免造成恐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