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中日客觀認識歷史 增進相互理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18 09:52:39  


  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澳門日報今日刊登社論說,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與日本外相麻生太郞十六日在越南河內會晤,雙方同意由兩國學者對中日關係發展史開展共同硏究,加深對歷史的客觀認識,增進相互理解。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文化建設,對於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將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互為最密切鄰邦。不用說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東渡扶桑這樣遙遠的傳說,就是唐代日本派遣唐使和後來的朱子理學流傳日本,也足見中日之間文化交流和人員來往是多麼的頻繁和密切。 

  只是到了近代,由於日本的擴張主義和軍國主義,破壞了中日之間的友好關係,才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日本和新中國建交以來,中日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中日老一輩政治家,站在歷史的高度,抱着為人民負責的態度,共同訂定了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指導和引領中日關係平穩向好發展。這些都是世人皆知的歷史事實。 

  社論說,勿庸諱言,中日關係也出現過困難和挫折。縱觀中日關係的困難和挫折,無一不是由於對兩國關係的認知上產生巨大的距離。比如近年日本美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侵略戰爭,篡改或弱化有關日本侵華的暴行,以及日本領導人一再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這些都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影響了中日關係的正常發展,最終導致中日兩國領導人會晤的停頓,這是中日兩國人民都不願意看到的。 

  經過中日雙方共同努力,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不久前成功訪華,中日關係回到了正常發展軌道。兩國高層交往明顯增多,各領域合作與交流得到加強。現在日方表達了要與中方共同努力,進一步推進這一勢頭的良好願望。日本外相麻生太郞和中國外長李肇星在河內達成共識,中日決定成立專家小組,硏究古代、戰時和近代歷史,就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舉措。 

  社論指出,中日開展兩國關係史共同硏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兩國學者對中日二千多年交往史、近代不幸歷史以及戰後六十年中日關係發展史的共同硏究,消弭兩國歷史詮釋上的重大分歧,加深對歷史的客觀認識,增進相互理解。中日雙方一致認為,應基於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及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硏究。 

  中日雙方將各自成立由十名學者組成的委員會,設置“古代史”和“近現代史”兩個小組,由中日雙方輪流主辦會議。雙方確認,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和日本國際問題硏究所負責具體實施。雙方一致同意,年內舉行第一次會議,爭取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三十周年的二○○八年內發表硏究成果。 

  社論呼籲,中日關係最近出現了來之不易的好轉氛圍,應使之保持下去,並體現在具體行動當中。中日開展共同歷史硏究,相信會受到中日社會各界的歡迎。 

  我們也希望兩國領導人在雙邊和多邊場合加強交流,明確勾畫兩國關係前景,不斷推進中日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合作,以造福中日兩國人民,為世界和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