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當前民進黨的挑戰與前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17 16:26:00  


民進黨能夠轉型為新民進黨嗎?
  中評社訊╱題:當前民進黨的挑戰與前瞻 作者:陳朝建(台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中華港澳之友協會顧問

  ˙民進黨何以一蹶不振?
  ˙中間選民為何不願繼續支持民進黨?
  ˙民進黨的黨政結構有何問題?
  ˙“扁馬會”給民進黨什麼警訊?
  ˙泛綠政治精英和深綠選民何以對“馬英九現象”感到焦慮不安?
  ˙目前來看最有希望挑戰二OO八年大位的民進黨天王是誰?

  陳哲男事件就是壓倒民進黨的元兇吧,至於陳水扁的政策反覆,則是讓民進黨的支持度維持低檔。蓋自去年底「三合一選舉」(縣市長、縣市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敗選之後,民進黨的整體氣勢,就已呈現一蹶不振的低迷現象。不僅在去年底「三合一選舉」期間,曾有羅文嘉(台北縣長候選人)提出「新民進黨運動」的改革訴求,即使近期仍有青壯派立委如林為洲的退黨壯舉,以及黨內立委精英擬籌組「黨是會議」的公開呼籲。

  整體而言,新民進黨運動、林為洲的退黨、黨是會議之籌組都是「黨內檢討」的初步而已,然而黨內的最高領導人陳水扁對於這些黨內檢討或所謂的自我反省似乎並未全然虛心接受,加諸其國家認同政策(尤其是兩岸政策,或是被民進黨稱為「中國政策」者)的搖擺不定,經濟成長的趨緩、貧富差距的擴大等,更是導致中間選民不願意繼續支持民進黨的原因。

  民進黨的支持度嚴重下滑

  實際上,如依據台灣主要媒體暨民進黨內部最新民調之顯示,陳水扁的施政滿意度已經不到兩成,不滿意度則上升為七成半左右;不僅陳水扁的施政滿意度在陳哲男事件後未見提升、持續下滑,更重要的是,陳水扁的不滿意度還在創歷史新高之中。影響所及,受陳水扁拖累的結果,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也首度跌破兩成,只剩下不到國民黨支持度的一半;更與泛藍軍的整體氣勢擴大差距,而幾近於無法在未來的重要選舉勝出。

  相形之下,國民黨馬英九主席的支持度不斷創新高,導致媒體預言「馬英九現象」的出現,已經使得國民黨扮演起「準執政黨」的角度。尤其是,「馬英九現象」的不斷高漲,已經誘發民進黨黨內精英的焦慮情緒,因此黨內的青壯派立委,如沈發惠、余政道、陳啟昱、黃偉哲、潘孟安、蔡其昌、鄭運鵬、謝欣霓等人,就公開表示他們已經無法認同黨政高層的一意孤行,尤其是陳水扁的政策搖擺不定,因此他們在三月底就決定籌組「黨是會議」,進行準備「走自己的路」,目的就是希望民進黨能夠進行「沒有上限、沒有底線」的改革,討論改革路線與具體方案,希望藉此能多給黨中央或是總統府一些壓力,以喚醒中間選民對民進黨的支持。

  儘管提議「黨是會議」的立委們都強調,他們並沒有集體退黨或是另組成黨內次級團體的意思,但實際上「黨是會議」的提出,已經形同是黨內第二梯次的「新民進黨運動」(即繼羅文嘉參選期間所提的新民進黨運動之後的再度新民進黨運動),同樣也在呼籲民進黨必須進行改革,以因應民進黨支持度嚴重下滑的事實。除此之外,一九九八年的民進黨也曾經透過黨內辯論,就兩岸政策達成「強本西進」的共識,試圖力抗國民黨在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戒急用忍」的做法。但無奈的是,今年初陳水扁元旦文告有關「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談話,似乎卻又是成為昔日「戒急用忍」路線的翻版;不僅未依循過去以來的黨內共識行事,更是公開違背了二○○一年朝野在經發會決議「戒急用忍」政策亦應調整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全民共識,而流失更多的民意支持度。

  民進黨黨政結構的困窘

  又有鑑於黨政結構關係的不良,也是現階段民進黨運作的敗筆之處。因此,民進黨籍大老沈富雄先生,另於今年四月五日即在中國時報公開撰文(即「異哉!黨政合議機制」一文)指出,現在執政的民進黨,就總統府、行政院、黨中央與立院黨團(簡稱為府、院、黨、團)的四角結構、六項互動關係而言,有必要予以調整和簡化;否則的話,並沒有辦法因應各種挑戰。其中,釐清黨的定位,堪稱首要之務,沈主張黨只需要在選舉和在野期間,扮演選舉機器的角色即可,執政時期則應退居幕後;其次,他更認為黨中央的自我控制與節制,更可以讓黨政關係的互動簡化為府院、府團和院團等三個互動關係,並應建立起「院團協商,送府報准」的新決策模式,以減少總統恣意決斷的情事或是府、院、黨、團協調不良的情形。

  否則的話,單以黨中央決定的「中國政策」辯論為例,因為與行政院的溝通不良,在行政院通過「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具體經貿管制配套措施後,辦也不是、不辦也不是,進而導致黨中央被迫停辦所謂的「中國政策」辯論。探究其實,在民進黨內部,行政院與黨中央甚至與立院黨團的溝通管道並不順暢,導致府、院、黨、團四頭馬車的出現,反而不是「黨政合議」而是「黨政『分』議」!另外,民進黨黨中央近期所規劃的每周舉辦「政策論壇」以關切行政院所推動的各種政策,也再度引發黨、政誰領軍的疑慮,使得「黨政『分』議」更加明顯,甚至就是蘇、游之爭的新戰場。

  回到年初的黨魁選舉來說,提倡「黨政合議」的新任黨魁之所以能夠由游錫堃擔綱,關鍵就在於扁系(即正義連線)的暗助、前任黨魁暨現任閣揆蘇貞昌(蘇系)的相挺,以及新潮流系(新系)決定「開放投票」的結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或黨魁游錫堃日後會不會再成為新系或蘇系的清算或結盟對象,則須視他們彼此之間權力或利益的交換程度而定,也不是陳水扁所能單獨主導的。也就是說,黨魁固然是由游出任,但實際上卻是蘇系、新系聯合力拱,並暫時禮讓給正義連線(扁系)的結果;然而謝長廷的養望、呂秀蓮的不甘寂寞,加上前述的蘇貞昌、游錫堃之爭,已經使黨政結構的互動關係更為困窘也更為複雜。

  整體而言,陳水扁或黨魁游錫堃必須面對黨內改革、府院黨協調互動、朝野溝通平台等項重要面向的議題,才能繼續帶動民進黨的前進,並重新找回中間選民的支持。首就黨內改革而言,陳或游必須貫徹該黨甚或全民之期待,即全力「除弊」。次就府院黨協調互動來說,由於游是扁的代理人,因此「府黨之間」的溝通將不成問題,但是府黨之外的府院、府團、院黨、院團、團黨等互動關係的罅隙依然有待縫補。三則以朝野溝通平台為例,如何避免「台灣牛vs.中國馬」的正面對決,才是朝野政黨之間會否惡鬥的關鍵,否則藍綠和解依然無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