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大幕拉開 天然氣博弈方興未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17 17:58:21  


  11月15日,央行發佈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預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全年將達到1.5%,並指出未來水、電、天然氣等公用品的價格將陸續上調,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存在。 

  “廉價使用清潔能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國家將加快資源價格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天然氣價格政策及天然氣利用政策,將有計劃地提高天然氣的價格,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就在上周,針對社會所關心的天然氣漲價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石油天然氣處副處長王晶如此公開表示。 

  而據有關報道,10月底,國內三大石油集團聯合上書國家發改委要求提高國內天然氣出廠價格,目前國家發改委相關調研組已經奔赴部分地方,針對天然氣調價進行調研。 

  10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上說,國內天然氣價格明顯偏低,要逐步提高天然氣價格,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天然氣價格與可替代能源的價格關係,建立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鈎調整的機制。 

  種種跡象表明,天然氣漲價似乎水到渠成,然而,針對王晶公開表示將漲價的言論,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指出,價格問題並不在王晶管理權限之內,“天然氣價格是非常敏感的問題,不會這麼隨意地發佈。” 

  究竟天然氣漲價是水到渠成還是困局難破?答案顯得有些撲朔迷離。 

  ●大幕拉開 

  事實上,關於天然氣市場價格改革的大幕在去年底已經拉開。 

  2005年5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使原來比較低廉的清潔能源的價格逐步與國際價格接軌。 

  2005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文將天然氣出廠價上調了50-150元人民幣,調價幅度是近幾年以來最大的一次。 

  對於當時的提價,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現行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已不能適應天然氣工業發展的需要,改革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勢在必行,而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逐步提高價格,實現價格並軌。 

  ●漲價風起 

  隨著出廠價的提高,時隔近一年,今年下半年來各地天然氣零售價價格開始出現上漲風頭,再度引人關注。 

  8月31日,北京市政府發佈,北京市自9月1日起,各類非民用天然氣銷售價格統一上調0.15元/立方米。此舉旨在理順北京市非民用天然氣銷售價格,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 

  而烏魯木齊市的天然氣價格從8月1日起已經開始上漲,每立方米價格上調0.026元,居民用天然氣由每立方米1.34元上調到1.366元。 

  更早之前,四川將工業用戶天然氣價格從7月起上調了10%。與此同時,9月12日,上海舉行“燃氣價格形成機制和調價方案”聽證會;國慶節剛結束,深圳也召開了有關天然氣定價的聽證會。 

  “氣價與其它能源之間的比價不合理。中國現行天然氣井口價格僅僅比煤價略高,明顯低於同等熱值的原油、液化氣價格。”首都經貿大學副教授汪新波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一方面,由於氣價跟其它能源價格相比較低,導致對天然氣的需求大增;另一方面,由於國家出於保護環境資源和保障安全考慮,關閉了一部分小的、不合理的礦井,使得天然氣產量有所縮減,隨著供給的減少和需求的增多,氣價自然要上浮。” 

  而此前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一位專家也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基礎能源、原材料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生產企業的成本也隨之增加,而天然氣價格除2002年因國家提高天然氣質量標準每千立方米價格提高30元外,一直未能隨市場供求和相關替代能源價格的變化而及時調整,導致國內天然氣價格與國外天然氣價格及相關替代能源價格相比偏低。“價格偏離了市場價值,進而影響到了生產企業的積極性。” 

  ●進口壓力 

  實際上,國家發改委很早之前就已經計劃在三到五年之內,以每年5%-8%的幅度不斷上調天然氣價格,逐步與國際天然氣的價格大致接軌。 

  近幾年,國際液化天然氣價格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水漲船高。然而,國內市場對天然氣價格較弱的承受能力壓縮了中國石油企業在進口液化天然氣談判中的價格斡旋餘地。“過高的進口價格將會抑制國內需求,並直接對中國液化天然氣項目的建設和發展造成影響。”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天然氣專家李良認為。 

  一直以來,國內天然氣使用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價差。據中石油有關人士介紹,在經歷了去年年底的第一次提價之後,今年中國LNG的出廠價僅為0.8元/立方米,但早在LNG進口價更便宜的2003年,澳大利亞輸往中國的LNG到岸價就已達到1.6元/立方米,兩者之間存在著1倍的價差。 

  與此同時,近日中國在天然氣採購方面一系列協議的簽署,也抬高了國際液化天然氣供應商對中國價格承受力的期望值。在近日閉幕的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十五周年紀念峰會上,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宣佈,它已簽署了一項協議,從2009年起連續25年向上海提供液化天然氣。數量從110萬噸起逐年增加,2012年後保證每年供應303萬噸液化天然氣。據估計,該天然氣合同價格應該比今年六月投產的中海油深圳液化天然氣項目以及中海油在福建建設的液化天然氣項目的價格都要高。 

  儘管進口價格不斷提高,中國卻不得不被迫接受。來自國家發改委的預計顯示,未來5-10年,中國僅東部地區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就將達到500億-1000億立方米/年,而2005年同期國內產出可銷售的LNG只有500億立方米。 

  “國內天然氣價格的確偏低,而國內天然氣市場的增長又十分迅猛,這就難免在價格談判上授人以柄。”北京石油管理幹部學院教授韓學功如此表示。 

  “在亞洲,也會有其他的買方出現,我們提醒中國必須注意競爭,也想提醒中國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的一體化。這需要中國作出相應的能源政策。”在日前的第二屆中國天然氣國際峰會上,薩哈林能源投資公司市場部副總裁沃尼科曼尼說。薩哈林能源投資公司是俄羅斯“薩哈林二號”項目運營商,是俄羅斯惟一的外資控股石油天然氣項目。沃尼科曼尼稱,他們已經收到十多個國家的用氣要求。 

  ●各方博弈 

  在記者的採訪中,幾乎所有受訪專家都強調,價格上漲是大勢所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幾乎是達成共識的問題,卻遲遲難以得到落實。 

  “上漲是趨勢,但不可能說漲就馬上漲,還得權衡整個產業鏈的各方面。”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牛犁告訴記者。 

  一方面,按照目前的液化天然氣到岸價格,加上儲存、再氣化和管道運輸成本,城市門站價格要達到每立方米2.8元。而目前中國主要城市天然氣門站價格僅為每立方米一至兩元左右。這意味著按現進口價格計算,進口天然氣的最終使用價格要上漲50%至70%。 

  另一方面,已經習慣了接受1元多/立方米價格的老百姓很難接受天然氣上漲,而且下游企業也會因此而發生巨大波動。中國城市燃氣協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副秘書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對記者強調,對於天然氣漲價,政府部門應該考慮到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最好是有個價格調整機制,使下游企業有個固定的投資彙報率。 

  與此同時,由於國內三大石油集團一直在向國家發改委施壓要求漲價,使得不少人認為這只是上游企業的一種策略。早在去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要在全國範圍內適當提高天然氣出廠價格時,坊間就有不少觀點認為是三大巨頭倒逼的結果。而當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也坦率告訴記者:“這種說法雖然無法證實,但無疑天然氣價格上漲對三大巨頭是最有利的。” 

  “液化天然氣能否在中國市場取得發展的關鍵在於是否可以在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找到一個雙方都樂於接受的價格平衡點。”中國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銷售處處長王澤厚認為。 

  “其實終究還是定價機制的問題。中國目前的價格調整存在剛性,一旦調整就會很長時間不變,不像國外是隨時變化,這樣造成的後果是每一次價格調整都異常艱難。”汪新波說。 

  他認為,雖然提高價格可以促進各方面對能源的節約,也可以解決很多方面的問題,但光靠價格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依舊是實施計劃價格,那即使漲價也只是產業鏈上利益的再分配。”(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