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力促民眾與地方官達成環保共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13 09:47:18  


  中評社香港11月13日電/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山西省環保局日前公佈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93.31%的受調查民眾認為,環境保護應該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但接受調查的91.95%的市長(廳局長)則擔心加大環保力度會影響經濟發展。那麼,如何讓民眾的意願能夠主導政府的決策,滿足民眾對環境的“偏好”?
  
  社論說,恐怕沒有人能夠否認,今日國內的環境污染已經非常嚴重。山西省的這個“百縣千企萬名公民環保意識”問卷調查結果表明:91.38%的民眾認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已影響到山西“和諧社會”的發展;86.89%的民眾認為環境污染已影響社會公平,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市(廳局)長、縣(處)長們更進一步,接受調查的79.73%的人認為,環境污染已經形成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但是,面對這樣的結果,不同群體的反應卻大不相同。
  
  該調查問卷設想了一種情形:“某市財政收入全省領先,但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您願意讓現任市長繼續留任嗎?”接受調查的普通民眾中有71.01%選擇了“不願意”,但市長(廳局長)中有90.8%選擇“願意”。這清晰揭示了民眾與地方政府官員之間的偏好差異:普通民眾更偏愛環境,希望增長不至於嚴重損害環境;但地方政府官員卻更看重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為此犧牲生態環境亦可接受。
  
  社論指出,不能不承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肯定會存在一定衝突,尤其是在快速工業化階段,單獨強調其中任何一個價值都不可取,合理的做法是在兩者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具體來說,就是在主張不同價值的人群之間保持平衡。有些民眾可能更看重優美環境和健全生態的價值,有些民眾更看重經濟增長與物質財富的價值。一個優良的治理模式,會為這兩組民眾提供平等的博弈平臺,從而令社會在環境與發展、生態與財富之間確定平衡點。
  
  然而,現有的政績評價制度安排,讓民眾對生態環境的偏好,無法與地方政府官員對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偏好展開平等博弈。理性來看,民眾如此強烈的生態偏好未必完全合理,但政府官員對經濟增長與財政收入的強烈偏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假如兩者能夠中和,則兩個價值或可同樣得到一定滿足。
  
  社論指出,現實的困境卻是,地方政府官員的偏好絕對壓倒了民眾的偏好。仍以山西為例,省環保局近日專項檢查全省工業園區內293家焦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發現其中有109家屬未經環保審批就違法建設的項目;有202個專案違反“三同時”制度,污染防治設施未建或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汙。檢查中發現,當地政府對這些違法問題是知情的,但就是遲遲沒有制止和查處。因為一些地方官員為了實現GDP的快速增長,採取種種措施鼓勵和吸引投資,其中一項政策就是對環境違法問題視而不見,見而不管,管而不嚴。
  
  或許環境污染是大規模工業化不可避免的代價,但嚴重的污染卻是政府監管失靈的產物。就像本次調查所揭示的,69.08%的人認為在保護環境方面政府負有較大的責任。
  
  而對地方政府這種放縱企業製造污染的做法,民眾往往無能為力。
  
  社論表示,如今,民眾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環境、生態對美好生活的重要意義。地方政府有義務回應民眾的這種偏好的變化。問題在於,目前民眾的這種偏好和訴求還不能被有效導入政府立法與決策過程。相反,官員對政績、對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偏好,主導了決策與行政管理過程。在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保持平等的最佳機制,應改變目前的官員政績考核體系,讓民眾有能力、有管道以自己的偏好平衡官員的偏好。簡單地就是,就是增加民眾參與的機會與管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