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化”痼疾 紅衫軍含恨望春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9 15:41:24  


下一步在哪?社會不解,事實上,連施明德恐怕都一度茫然了。
  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倒扁力量撐了三十多天,重新整理,對已“茫然”的倒扁幹部們,未嘗不是好事。冷卻,可讓他們在決策方法、論述觀點、組織上縝密重整;不再被媒體關愛,那些想要分杯羹的政客將會自動退場,“藍化”痼疾正好不藥而癒。

  紅衫軍休兵 倒扁運動早夭?

  台灣新一期新新聞報道,雙十“圍攻”後,兵疲馬困的倒扁總部,回應藍、綠政黨領導人呼籲的“休養生息”、“回到正常”,宣告暫時偃兵息鼓,為期一個多月的倒扁運動,究竟功過如何?未來對於政壇或台灣社會,是否會產生哪些深遠的衝擊?

  台灣真是個讓搞政治的人絕對滿意、快樂得不得了之歡樂國度啊! 

  雙十“圍攻”後,兵疲馬困的倒扁總部,“回應”藍、綠政黨領導人呼籲的“休養生息”、“回到正常”,宣告暫時偃兵息鼓,縮小規模,重整策略。總指揮施明德又傳出血壓異常,必須住院;霎時,氣勢原本磅礡的(紅花雨),抹上了淡淡如(雨夜花)般哀愁,電子媒體不再關愛,台北火車站廣場的人群,更像(望春風)的歌詞:孤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戛然而止的街頭聲浪,沒有群眾的壓力,“回到正常”的台灣政壇就船過水無痕;而藍、綠的朝野政客,如釋重負,故態復萌,政治惡鬥戲碼竟立刻登場。 

  紅潮暫退 藍綠政客故態復萌 

  最快樂的當然是陳水扁了,“第二共和”、“凍結憲法”急忙拋出來。蘇貞昌登門求見李登輝,擁抱深綠;在“倒閣”壓力消失後,又要改“中”字“國營事業”名字的政治動作。陳、蘇雖口口聲聲說要“顧民生”,搞的卻是緊抱深綠的那一套,“反省”、“改革”都不見了,但見為了選舉布局,鞏固權力而已。 

  一些泛綠“立委”憋久了,解壓後立刻反撲。林國慶以一個來源怪異的爆料,稱施明德“上薇閣”,以“人格謀殺”的方式對充滿挫折感的倒扁總部再下重手。“立委”管碧玲在國會質詢中,為了“國務機要費”猛轟審計長蘇振平,“秋後算帳”的陰霾壟罩在“監察院”當中。誰也不知,接下來,因吳淑珍的“珠寶案”,“監察院”又將付出什麼代價呢? 

  掌權者張牙舞爪,在野者也依舊顢頇。十月十四日立法院中,猛喊“反貪腐”的泛藍“立委”,依舊不願意讓“不當黨產條例”能進一步審查。綠委舉“反貪腐,還黨產”,藍委舉“反貪腐,扁下台”;“反貪腐”但都不“自清”,充滿“喜劇”效果。對於基隆市長許財利的問題,國民黨也依然沒有更明確的處置。 

  “立委”如此,高層中,原本默默擔任街頭群眾“夜間部主任”的宋楚瑜要參選台北市長了,讓他“守護群眾”的聲望,化身為“圖謀再起”的謀略。國親“二次罷免”草草了結,“倒閣”演出親民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算計,仍舊是宋楚瑜、馬英九彼此較勁的戲碼。 

  高層拚選舉,各類參選人也開始卯足勁,好多位在“紅潮”廣場上搶麥克風的民代,許久都沒到車站去看一看;那些“紅衫女”們,她們依舊堅持,但政客已遺忘。 

  壓力之後 缺乏反省依然故我 

  至於馬英九這位最大在野黨主席,對於局勢又有新說法。他在六月初曾表白“倒閣”才是最佳途徑,反對“罷免”,因宋楚瑜的牽動下,在沒有說清楚任何理由下,馬英九轉向鍾情於“罷免”,但他沒有積極告訴社會,馬英九和國民黨有何法寶讓民進黨“放手”。如今,馬英九卻又“轉向”提出“彈劾”說。無愧於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選舉口號,台灣政治的僵局依然無解,馬英九的解答也依然是“等待他人”,祇有“馬英九認為該怎麼做?”高高在上“指導”社會,卻從來沒有向社會交代:“馬英九會怎麼做?”捲起袖子,真正幹一些實際的作為。 

  掌權者,不分藍、綠依然都是老嘴臉。那些原本一直批評因為“紅潮”氣燄太高,在“兵臨城下”氛圍中,所以無法發出“反省、改革”聲音的綠陣營,恐怕也不必太期待。去年底在縣市長敗選的壓力下,民進黨“中生代”政治明星發起的“新民進黨運動”,擺出要“六親不認”的悲壯,但黨政高層一關切,“反省”就消音。現在,連群眾的壓力都消失了,這些“中生代”,還會來兌現所謂的“改革”嗎?那些所謂的“新世代”沒有選票基礎,組成大多是“立委”助理;老闆都不敢吭聲,他們又能有多少作為呢? 

  一切都故我,一切都沒有改變,在政客的心目和表現中,他們都在告訴台灣社會:滾滾紅潮祇像一個“插曲”,他們依然快意地當“統治者”,一心一意祇會算計自己的政治前途,想像下一步的飛黃騰達。 

  見好就收 代表應該休養生息 

  真如此稱心快意嗎?這些政客恐怕都將會失算。政客喜愛拿各類民調中,有過半的民意認為要“見好就收”,就肆無忌憚地認為人民的力量已經不足為懼;但各家媒體的民調中,還是有五成以上的民意認為陳水扁該下台。且“見好就收”是認為街頭運動應該休養生息,卻未必代表台灣社會對紅潮運動的觀感是“否定”。 

  在各種民調中,依然要關注的是,還有相當數量的民意,認為非要拉陳水扁下台不可。更何況如中國時報的民調就顯示,有認為倒扁運動要堅持下去的由二五%上升了七%;也就是說,約三分之一民意,倒扁的意志反而因為紅潮運動更堅定了。現在他們也許正在精疲力竭中,甚至可能對施明德的所領導的紅潮運動,認為階段性功能已經完成了,還有挫折和怨言。但台灣社會不能忽視的是,經過一個月的街頭洗禮下,社會上依然存在對當前政治結構不信任、不滿意的聲音。特別是那些過往不愛上街頭的婦女和中產階級。他們的憤怒並未得到回應,她們的意志力未必脆弱,依然在等待時機爆發出來。 

  再爆發,也可能依然不了了之。但從這一波紅潮運動的省思中,下一次爆發社會力,也可能從挫折中得到滋長,屆時,政客們豈能像如今這般快意! 

  其實,紅潮運動能在施明德號召下,瞬間爆發出這麼大的能量,並不是施明德有多大能耐,而是社會上早就累積相當不滿的能量,隨時都在蓄勢待發,剛好搭上了施明德這個平台。 

  低估民怨 募款太快缺乏論述 

  這股力量,連施明德本人都事先低估了。九月九日靜坐前,施明德接受專訪時,就已經對局面超出他的預估稍有察覺了。當時,施明德說他原本預估“百萬人募款”應該不會立刻受到關注,他自我評估大概要等到“二十天”以後,也就是九月初,媒體才會關注報導;大概到九月中旬以後,才會募到一億元,他才可以發動真正的行動。他希望能有一個月以上的醞釀期,準備好物質上的後勤,還有最重要的“精神武裝”,也就是貫串整個運動的核心論述該是什麼;但他壓根兒沒想到五天就募到一億元,迫使一切行動都要立刻付諸行為。 

  低估了民怨的能量,施明德被迫在準備工作尚未完成中,提前發動了這一場“因扁而戰”,但還沒辦法建立“為何而戰”論述的行動。九月九日的人潮出乎他的預料,又讓倒扁總部開始走向了“高估”自我能量的不歸路。太多人都在等:下一波會不會更壯大?更沒有人願意花更多心思去想,“精神武器”在哪裡? 

  施明德並非沒有察覺到這樣的危機,九月九日後,他知道“論述”是運動成敗的關鍵。他委請張富忠在九月十五日之前,密集地和“七一五學者”進行聯絡。張富忠和“七一五”學者代表,至少兩次見面長談,希望這些有論述能力的學者“進場”,補足論述之欠缺。 

  原本施明德是希望能在廣場上開論壇,讓這些學者和群眾對話、激盪,讓運動真正找到“新公民”的意義。據瞭解,“七一五學者”對這場運動的見解有紛歧,彼此間有過多次辯論。其中,以范雲等比例不多的成員,對這場運動採同情角度在觀照,也多次到現場觀察;但較多數成員則對其中的“泛藍”色彩有所疑慮。因這場運動史無前例,“綠頭藍身”、又有六、七成是一向對政治較冷漠的女性,她們在想什麼?她們為什麼站出來?對這些學術訓練嚴謹的學者來說,他們都覺得不能遽下斷言。“七一五”學者最後還是覺得應該謹慎面對,不該貿然介入,用自己的觀點強迫運動接受,這樣,反而逾越了學者的分際,也是對運動和群眾之不尊重,他們選擇了關注但保持思索的態度。 

  政客投入 衝擊倒扁總部決策 

  扎實的“論述”尚未完成下,在九九人潮激勵下,想要在活動上再創高潮的氣氛卻愈來愈濃烈。“九一五圍城”空前的壯闊,讓紅潮運動更走上了“質變”的不歸路。因為,論述尚沒完成,廣大的人潮形同“無主物”,有心搭上紅潮列車的政客們,紛紛想要搶食這塊肥美資產。泛藍的政客紛紛以“個人”身分加入這場運動了。這些民代,有助理、有資源,對於原本祇有施明德、張富忠、呂學海、簡錫堦、魏千峰、王麗萍等這些已在當前政治是“無產階級”的倒扁總部,確實帶來了許多“便利”。透過民代,倒扁總部要和警察協商,方便多了;要調各種物資,順手多了。 

  但倒扁總部的決策結構受到了嚴重衝擊。施明德從擔任民進黨主席以來,他的領導模式一向就是“尊重每一個人”、“有領導,沒統御”;面對這麼多“自動請纓”的加入者,不論是立院助理、還是多年老友,或是初次見面的泛藍民代,施明德都不斷告訴他們:“大家都平等,沒有大小之分”。 

  問題是,現職“立委”講話一向大聲,學者專家則是一向溫吞理性,還有那些曾在街頭洗禮過的“綠幹部”,實務經驗上傾向要走“體制和法律邊緣”。眾聲喧嘩中,民代喜放話,綠幹部不滿、學者也有新意見,決策沒有真正權威仲裁機制,倒扁總部因此不斷出現了“決策反覆”,彼此指責的情況。原本就因肝癌動完手術的施明德更因此身心俱疲。倒扁總部的“內訌”反成媒體關注焦點,不斷負面新聞,讓倒扁運動自陷“正當性”困擾中。 

  更嚴重的問題是,馬英九雖沒有正式“介入”紅潮運動,但所有倒扁總部在決策時,泛藍背景“立委”的“護馬”心結必定浮現。例如雙十夜,儘管血壓、心跳都異常,疲憊不堪的施明德已經做了初步決策,但在十幾個泛藍“立委”包圍下,還直接撥電話給馬英九,當面非要施明德依“馬主席意向”而行的壓力,讓已經不堪負荷的施明德,在無法縝密思考中,終於因此揹負了被部分群眾質疑“背叛”的罪名。 

  冷卻重整 藍化痼疾不藥而癒 

  回顧這段日子過程,施明德等領導群在準備不周上,提前上陣,雖然創造了史無前例的豐沛能量,但也面對著要找“論述”、要“掌控群眾”、“要不斷找新策略”、“不斷號召群眾升溫”,還要隨時“替馬主席著想”的多面作戰壓力中。陳水扁卻好整以暇,絕不回應。紅潮逐漸成了是一股不知往何方的巨浪,找不到終點,也沒有真正的“決戰”對手。下一步在哪?社會不解,事實上,連施明德恐怕都一度茫然了。 

  但這股力量未必就如政客們說的“退潮”。這力量是對政局的總批判,不滿積累深入參與者的人心,所以才會爆發如此迅速。撐了三十多天,兵疲馬困,重新整理,對已經“茫然”的倒扁幹部們,未嘗不是好事。冷卻,可以讓他們在決策方法、論述觀點、組織上縝密重整;不再被媒體特別關愛,那些想要分一杯羹的政客、民代將會自動退場,“藍化”痼疾正好不藥而癒。 

  至於群眾,施明德和倒扁總部不用太擔心。短短幾天,群眾才休兵,政客就囂張。有這麼多不把人民當主人,一心一意祇算計自己選舉利益的藍、綠政客當“催化劑”,已經體認“人民主權”的台灣人民,適當的時機一到,依然會爆發出覺醒的力量。也許屆時施明德已經不是惟一的主角,但下一次人民的力量的豐沛度,未必會不如這一波紅潮運動;甚至,台灣政治真正可以有所改觀。 


    相關專題: 施明德倒扁 來自深綠的最大呐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