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9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發表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樊勇明的署名文章指出,10月8日,日本內閣新首相安倍晉三應邀訪問中國,重啟中斷5年之久的中日首腦會談。這是中日關係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卻長期無兩國首腦的互訪,這是極不正常的。安倍應邀訪華,為中日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高層交流,特別是首腦間的互訪和會見將會使中日關係轉暖升溫。特別引人矚目的是,安倍到訪之日,正是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之時。這讓人聯想到,重啟中日首腦互訪是中國把和諧社會理念用於國際關係的實踐之一。
中日經濟交流有望持續上升。近年來,中日經濟交流是有發展的。但是,同美、歐對華經貿的迅速擴大和深化,日本對華經濟交流明顯“失速”。這裏固然有日本國內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來自政治的幹擾。小泉在歷史問題上的所作所為給中日經濟交流投下了巨大的陰影。現今的中日兩國之間,政治和經濟已經密不可分,政經不可分離。日本經濟界人士早就在擔心“政冷”導致“經涼”,一再批評小泉等人的錯誤對華政策。以此為背景,安倍訪華消息一經傳出,正在英國訪問的日本經團連會長御手洗馬上發表談話表示歡迎,他說,“政治環境一旦轉圜,民間商業活動一定會上升”。在這個問題上,安倍看得也很明白。他在其施政演說中指出,要通過“把技術創新與全球化相結合來實現日本經濟的真正增長”。事實已經證明,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重要成員,對日本經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如此,來北京訪問前,安倍又一次強調日本經濟和中日關係密不可分,政治和經濟是中日關係的兩個輪子。
尋找和擴大共同利益是發展中日友好的關鍵。安倍訪華是“破冰之旅”,破冰之後仍需奮力。從戰略上看,要真正發展中日關係,還必須積極尋找和擴大兩國間的共同利益,為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添加內在動力。中日雙邊經濟交流是最大的共同利益,還有朝鮮半島無核化、亞太經濟合作和東亞自由貿易區建設、全球能源穩定供應和環境保護等等,都需要中日攜手合作。共同的利益會形成共同的關切,共同的關切會帶來共同的發展。這就是雙方在會談中一再強調“克服困難,擴大共同利益”的意義所在。
安倍訪華是中日關係改善的第一步。安倍選擇北京作為他就任首相後的第一個出訪目的地,充分表明了他對改善中日關係的決心和勇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安倍訪華確實是打開日本亞洲外交僵局的“破冰之旅”。眾所周知,正是日本領導集團中的部分人不斷挑戰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再三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才使近年來中日關係的水準不斷下降。要讓中日關係真正轉圜還有待時日,還需要安倍拿出具體行動,一個一個地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