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世界日報:國際貨幣基金會採取最大改革行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5 11:09:20  


  中評社香港9月25日電/泰國《世界日報》今天發表題為“國際貨幣基金會採取最大改革行動”的社論說,在新加坡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會”年會,日前通過給予若干新興國家投票權比重的議案。使中國、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在該會中,得到更大發言權。這項經過廣泛且長久反覆辯難的議案,在本屆年會中,得到184個會員國高達90.6%同意。經各方確認為是“國際貨幣基金會”近60年以來,最大的改革行動,對於多年來備受國際學者專家口誅筆伐的該基金會,相信可酌量得到較正面的效果。

  社論表示,創立於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夙稱為姊妹機構,其“崇高任務”是根絕貧窮,以貸款給深陷經濟困境的國家。此一擁有184會員國的組織,戰後即由美國、歐洲工業國和日本掌握住主導權。而其中擁有投票權比重17%的美國,則是主宰的1國,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對美國發言一向言聽計從。所以一向以開發中國家居多的東亞窮國,多年來,尤其是亞洲金融風暴前後,深受國際貨幣基金會運作方式所影響,幾動彈不得。而所謂美國發言,則是根據政策所做的決定,甚至對一些在戰略上堪稱重要的國家,也要基於美國利益考量行事。相關例子不勝枚舉,相信亞洲國家對於大國行徑,如寒天飲冷水,滴滴在心頭。這回國際貨幣基金會選在新加坡年會期間,送出這項提高4國投票比重的「改革」大禮,想必用了一番心思。

  國際貨幣基金會這次做60年來最大改革,除了讓國際上的窮國調整印象觀感,也有不得不爾的難處。近年來全球經濟升溫,資金壓力相對略有紓緩,作為危機貸款者、或又以扮演全球金融體系救火隊的角色自许的國際貨幣基金,竟然也面臨到轉型的問題。以往尋求資金挹注的窮國,把能借到錢的國際貨幣基金會當做“貴人”,用低三下四的姿態去換取決策者的青睞。但是獲得紓困貸款的國家,就必須遵守該會提出的財務改革計畫,通常是縮減預算赤字、提高利率、公營事業民營化等國家基本財經大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印尼、韓國都曾向此國際大金主借過錢;另一方面也曾嘗到預算受嚴格監控、間接導致失業增加的大苦頭。於今風向轉了,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持續以4%速度成長,一面是願拱手讓出財政大權向國際貨幣基金會借錢的國家越來越少;另一面是紛紛還清貸款以重掌財政經濟決策權的國家竟多達10國,俄羅斯、巴西等都是。這樣一來,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的放款僅有350億美元,乃1980年代以來的谷底,申貸國家又近於零。造成國際貨幣基金對全球財經政策影響力大減;另則自身營運也成了問題,再不求改革就陷入泥淖了。

  社論指出,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改革一旦啟動,中國享有票數比重提升,所隱含的意義甚廣。外界認為不僅彰顯了中國和平崛起的經濟實力非同小可;另則是開啟未來“大中華經濟圈”的序曲。這方面的表現,可謂來自20年改革開放努力的成果,實至名歸,當然會引人側目。尤其是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者”,舊的疑慮還未紓解,新的壓力接踵出現,心理上必不好受。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的處境不如從前,適當調整自己的地位,已是唯一的選擇。而中國是一個從貧窮中掙扎出來的經濟體,近年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有積極和善意表現。加重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會中的分量,雖然極其有限,但對該會的號召力、以及緩和窮國的怨懟,會有一定的影響。在此之前,中國具有世界第4大經濟體的地位,且成長有如旭日初升。但所擁有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票數比重,尚不如若干歐洲小國如比利時、荷蘭,這是明顯的偏差。如不適時革新,外界對該會的批評可能變本加厲,原本困窘的處境會更趨惡化,所以提升4國投票權比重,是國際貨幣基金會再出發的起步,還該有更多的新措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