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新貨櫃碼頭-—給下屆特首(三之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1 17:05:14  


  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時事評論員劉迺強今天撰文,談新貨櫃碼頭問題,全文如下:  

  港英八十年代開始發展新界的最大失策之處,在於只集中為市民提供住宅,整個新界基本上成為香港的大宿舍。就業機會主要還在港九市區,新城鎮沒有足夠就業出路,基本上都是居民早出晚歸的宿舍城鎮(dormitory towns) 。一到如數年前整體就業情況差,工資下跌時,每天長途往返的交通費用便顯得十分高昂。我曾經計算過,一個住天水圍、馬鞍山、東涌等新市鎮的居民,出外工作,早餐、午餐、來往交通,每月費用達二千元,而工資只有四、五千元,因而出現大量就業貧窮人口;較會計算的,則寧願拿綜援過日,實際收入比打工還要多。

  這裡再次重申,開發大西北,主要解決不是居住問題,尤其是不是住宅供應數量問題,我們一定要著眼於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兩周前我們提過,包括四大支柱產業中的金融和商業服務等外引經濟,需要繼續依托港島和九龍市區,但旅遊和物流,以及其他新興內聯產業,大可搬到西北發展。我們見到近年大量酒店冒起於舊市區中,房間細小,周邊環境不佳,更造成局部交通擠塞,這是不合理的佈局。把新酒店建於西北新開發區之中,短期旅客大概還會在購物方面感到不便,不久人氣旺了,配套行業和設施齊備,和比舊市區便宜和新穎,旅行社和旅客反而會選擇西北地區的酒店。其他針對內地市場的醫療、教育,以至工商業等服務等,都會發覺落點西北,成本低、交通便、成行成市,達到群聚效應(clustering effect)。

  但是若論就業的創造和香港支柱產業的維持,我們應該認真考慮把貨櫃碼頭搬到西北。

  這裡,我不能不多謝一個不願具名的高人指點:不論從內河運輸、陸路,以至轉運到機場空運角度看,西北建貨櫃碼頭都遠比葵涌強。內河運輸,已經得到實踐證明優勢,不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內河碼頭的經驗,已經間接論證了西北修建貨櫃碼頭各種技術上的可行性,以及環境評估和對應解決等問題。而且內河碼頭與新貨櫃碼頭在地緣上的照應和配合,其便利和低成本之處,是目前無法想像的。陸路運輸,貨櫃車從落馬洲進出,到西北海岸,路程比到葵涌縮短了超過三分之二,從運輸立場是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從宏觀角度,新位置大大降低道路的使用和擠塞,因而大大降低修築新道路和維修舊道路的投資。更重要的是,因為從新設計,我們更可以十來億的低成本從蛇口拉一條貨運專用線直達碼頭 ,徹底消滅了現時葵涌碼頭這先天性的缺憾;高陸路運輸這結構性問題,將成過去。

  香港貨櫃碼頭競爭力低,一是陸路運輸成本高,二是深圳所無的碼頭處理費。將來新貨櫃碼頭大可在合約中規定不能增收苛捐雜費,而鐵路直達,更可以大幅降低尤其是遠途陸路運輸成本;加上新鐵路遠離民居,可以廿四小時運作,新貨櫃碼頭建成之後,不單效率大幅提高,貨物進出,總成本甚至有可能比深圳便宜,徹底扭轉了劣勢。更關鍵的是香港毋須與廣東爭省內貨源,而直接跳躍進入泛珠三角其他八省市場,爭取遠程貨運業務,作為這八個省份國際貿易的窗口;再如上融資等服務優勢,到時泛珠三角的龍頭地位,自然非香港莫屬。因此,重新修建另一個更合理、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貨櫃碼頭,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性不下於開發大西北的重大戰略措施。這兩個戰略部署更能交叉在一起,互相促進。

  而更迫切的是,香港海運物流業的衰落,已近在眉睫,香港貨櫃碼頭成本高企,再加上航班日少,惡性循環已經開始,香港的物流地位,已明顯被深圳所侵蝕,近年一些貨運航班,已經不靠香港而轉靠深圳。我們如不下大決心扭轉局面,不出三五年,這方面的失業將以十萬計! 

  興建一個新貨櫃碼頭,從論證、規劃到落成、使用,五至七年是最起碼的時間。目前香港,甚至中央要緊急面對的是:究竟香港海運物流業還有沒有前途?還需要不需要支援、促進?要是放棄海運物流業,除了白白浪費了老天爺給香港的優良海港和海道之外,更如何安置大量低教育中年男士的勞動力?在可見的未來,我們還有其他出路嗎?這些都是特首候選人於競選時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另一方面,今天的葵涌,已經是九龍市中心的一部份,繼續用來經營貨櫃碼頭,不但道路擠塞和污染會日趨嚴重,難以解決,事實上在土地使用,已造成嚴重浪費。各大地產商,都已盤算如何在這裡發展房地產,以賺取遠比目前高的利潤。但是一天沒有取代現時貨櫃碼頭的計劃,基於香港經濟和就業的考慮,特區政府不可能同意改變土地用途。現在這些地產商們只好等待,甚至加快物流業必然的萎縮早日來臨,土地被逼要解放出來被瓜分再開發。另一方面,一提到建新貨櫃碼頭,目光都集中於大嶼山北部局促的一小段,根本成不了氣候,更遑論要取代葵涌了。現在只要在西北興建新貨櫃碼頭,便能一石二鳥,同時解決兩個地區的問題,使香港的經濟佈局和土地使用更加合理,政府能大量增加收入,更不在話下。

  政府一旦決定於西北修建取代葵涌的新貨櫃碼頭,葵涌一帶許多為貨櫃碼頭發展的預留土地馬上得到解放,之後葵涌碼頭用地不斷收縮,葵涌工業區可改變用途再開發。另一方面,西北碼頭在修建數年之後投入使用,並不斷擴充,此消彼長,西北和葵涌都分別地盡其利的大興土木,經濟如何不興旺發達?而且物流業直接雇員近二十萬,間接就業又起碼二十萬,兩者相加,再乘以戶口人數,大概一百五十萬人的生計從此有了著落,整個大西北都欣欣向榮,具備獨立於港九舊市區的生命力,再也不是缺乏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的宿舍城鎮。

  開發大西北的邏輯十分簡單易明,無可爭議,也難以迴避。修建新貨櫃碼頭的技術性較強,一般市民較難參與討論和評估其是否可行。這是一個戰略決策,同時也是一個政治決策;到最後,是下一個特首的決策,和中央的配合。西北大開發和修建新貨櫃碼頭,其實是一個銅板的兩面。沒有新貨櫃碼頭作配套,西北大開發很可能落得只是一個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舊概念;有了新貨櫃碼頭這構思,西北大開發便馬上有堅實的內容,經濟和社會效益有保證。(本文今天發表於香港信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