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全面看待中國貧富差距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1 07:41:11  


  在判斷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現象時,固然不能簡單運用某個指標如基尼系數的具體狀况來得出整體性的評估。比如,有學者認爲,如果將購買力的參數考慮進去,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沒有那麽嚴重,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被誇大了。不能否認,這種看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除了前述參數之外,還有一個緩解貧富差距的參數,即:同規模較小的國家或地區相比,像中國這樣規模龐大、人群之間和地區之間隔離程度較高的國家,對於同等程度的基尼系數的承受力相對來說比較强。

  問題在於,對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來說,還有著更多的、不可忽視的、加重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參數)。正是這些加重性重要影響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現象更加嚴重。客觀、全面地來看,如果說中國的貧富差距現象在某種條件下被誇大了的話,那麽,在更多的情况下這一現象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種種問題被人們明顯地低估或掩蓋了。

  這些對於貧富差距現象具有加重性重要影響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灰色收入的分量過大。目前,由於規則體系的不健全,使得灰色經濟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據比較重要的位置。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比如,稅務專家的研究顯示:2002年根據中國含稅GDP倒算,企業有3000-4000億元該交納的稅沒有收上來。於是,這樣一項巨額的本應屬於公共資源的資金便流向了少數群體和個人。如果再加上不可能納入國內生産總值核算體系的地下經濟、各種公益事業的亂收費、權力尋租等現象,中國現階段的灰色經濟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大量的灰色經濟必然會産生大量的灰色收入。而在大量的灰色收入當中,人數少却居於優勢位置的社會群體必定會佔據一個高比例的份額。這樣一來,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必定會被加重。現在公佈的中國基尼系數一般爲0.46左右。如果再將灰色收入的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當在0.5以上。正如經濟學家劉國光所指出的那樣,已公佈的基尼系數,難以計入引發人們不滿的不合理、非規範、非法的非正常收入。如果把這些因素計算在內,則基尼系數又會加大,在原來0.4-0.5之間又昇高0.1左右,即比現在公佈的基尼系數增大20%以上。另外,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合作調查也顯示,大陸的基尼系數是0.53或0.54左右。

  第二,社會群體資産之間的差距擴大速度過快。現在人們對於貧富差距問題的關注,多是從收入差距的角度著眼,幾乎將貧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實際上,居民在資産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貧富差距狀况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一般來說,當人們的溫飽問題解决以後,對於日常耐用消費品以及住房等固定資産的需求程度將會越來越高。對於中低收入者來說,購買日常耐用消費品以及住房等固定資産支出的大幅度加大,意味著其基本的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而對於高收入者來說,在住房等固定資産方面的優勢,雖然也意味著其生活成本的增加,但同時更意味著其資産收益的增加和資産變現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見,在一個社會當中,居民之間如果在資産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那麽,對於這個社會長期的不公正態勢將起著一種明顯的維持和加重的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同收入差距迅速擴大的現象相比,中國居民在資産方面貧富差距擴大的速度更快。根據經濟學家趙人偉和李實等人的研究成果,1995年至2002年期間,中國個人財産分佈的基尼系數從0.4上昇到0.55,上昇幅度高達近40%。如果我們再將2002-2005年房價急劇上漲的因素一幷考慮進去,那麽中國現在的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之間、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毫無疑問地就更加嚴重。

  第三,大量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底綫保障的缺乏。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底綫能否得到保障,是基礎性的民生問題,涉及到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是否具有最爲基本的前提和平台的問題。對於大量的低收入者來說,它屬於兜底性的社會保護,可以確保其基本生存狀態不至於惡化到難以生存的地步。同許多國家和地區如我國香港、東歐、俄羅斯以及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恰恰缺少這樣一個兜底性的社會保護。以俄羅斯爲例。俄羅斯從前蘇聯時期開始,就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因爲如此,所以,儘管俄羅斯在急劇轉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貧困者,但是,這些貧困者在基本生活資料、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方面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證,其基本的生存問題不至於惡化到難以爲繼的地步,從而也保證了這些貧困者不至於變成激烈的反社會力量。在這方面,我們國家的具體狀况不容樂觀。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四位,財政收入突飛猛進,外匯儲備更是居於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在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當中所佔的比例爲世界倒數第一。中國現在祗有15%的社會成員享受到公共衛生保障;大量的社會成員缺少起碼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額的、政策所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作爲中國最大社會群體的農民從總體上來說沒有社會保障;大量的城市居民更是購買不起起碼的住房。“就學難、看病難、住房難”成爲新的“三座大山”。應對風險能力的缺乏,使得大量社會成員的生存條件十分脆弱。正是由於社會對貧困者和低收入者缺少一個兜底性的社會保護,所以,對於大批的貧困者來說,其基本生存狀况惡化到什麽地步,向下變化的空間有多大,沒有限度,難以預期。進一步看,這就使得中國現階段貧富差距問題所産生的負面效應更加嚴重: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宗旨難以實現,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難以達到;更有甚者,大量社會成員對於改革發展的認同程度難以明顯提高,社會團結合作程度容易降低,誘發社會動蕩的因素容易迅速增加,社會整體應對社會風險的能力嚴重降低。顯然,這種情况如果不改變,中國就難以實現社會經濟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難以渡過改革發展最爲艱難的時期。

  第四,成因當中不公正成分過多。客觀地講,造成中國貧富差距擴大現象的原因是兩個方面,既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原因,又有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就其歷史原因而言,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是難免的。比如,經濟的發展使得一些新的經濟板塊迅速成長,而“朝陽”産業領域當中人們的收入水平一般要高於“夕陽”産業領域中人們的收入水平。再如,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居民的財産收入除了少量的存款利息收入以外,幾乎沒有什麽財産收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投資渠道的增多,居民的財産收入如股票、房産等方面的收入,特別是城市居民的財産收入增長很快,而且其具體的分佈也越來越趨于不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同歷史原因相比,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後一類原因即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幾乎是覆蓋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這裡所說的非正常的因素中的“非正常”主要是指通過不規則的方式,或者是不公正的方式而拉大了貧富差距。現在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人們在努力的起點、機會和過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公問題,比如,正常社會流動渠道的不暢,身份制,行業壟斷,同工不同酬,權力尋租,國有資産向個人一方的流失,公權不恰當的擴張,等等。起點、機會和過程的不公正,必然會造成結果的不公正,導致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由此可見,民衆之所以對貧富差距過大現象十分不滿,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如今過大的貧富差距主要地幷不是社會成員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而更多地是由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造成的,因而往往缺乏基本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的依據。正因爲如此,所以,民衆對於貧富差距過大現象的接受度和容忍度較小。

  第五,社會焦慮現象的推波助瀾。中國現在正處在社會急劇轉型的時期。在急劇轉型的中國社會,社會成員充滿了强烈的利益沖動,却沒有一整套相應的可以遵循的規則體系;幷且,社會群體的利益結構和社會位置正處在大規模重新洗牌的過程。所以,社會成員經濟和社會的位置往往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一種大起大落的狀况,比如一夜暴富或者是一夜間下崗失業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就會産生各種反差明顯的示範效應。於是,大量的社會成員往往是無章可循,對於自己的未來前景往往具有一種不確定的感覺,人們無法預料自己將來的具體處境,惟恐一步趕不上就步步趕不上,心里不踏實。這一切,進而使整個社會迷漫著一種焦慮不安的情緒和浮躁的社會氛圍,使社會焦慮成爲中國現階段一個比較明顯的時代特徵。在社會焦慮的背景之下,一方面,在社會心理的層面上,社會焦慮往往會産生一種暈輪效應,即:加重、放大貧困者以及低收入者對貧困問題的感受,加劇大多數社會成員對貧富差距問題的不滿和恐懼。另一方面,在社會經濟領域,社會焦慮往往引髮形成大量的越軌行爲,形成大量的無序現象,使得一些佔據優勢位置的社會群體更加容易、更加傾向于通過違規的利益驅動行爲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從而更加拉大了貧富差距。

  第六,民衆權利意識的逐漸形成。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對於公正問題一直特別看重,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同思想影響深遠。在建國以後的30年,平等成爲整個社會所普遍認同的一種基本價值取向。儘管這種大同思想和平等觀念帶有明顯的平均主義的色彩,幷嚴重削弱了社會活力,但是,它畢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中國人對於公正問題具有一種特別的嚮往、一種特別的情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進程和市場經濟進程的推進,前述思想和觀唸經過揚弃,逐漸轉換成一種强調個體人所應當具有的一種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平等權利意識。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維權意識迅速增强。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展開,農村的封閉狀况開始大幅度改觀,人數衆多的農村居民的利益訴求和維權意識也在迅速增强,以往在制度和觀念層面上農民低城市人一等的現象正在消失。如今,“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已經寫入《憲法》當中。應當承認,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總體水準的不斷提高,社會成員對於自身生活水平的平均期望值也在相應提高。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在這樣的情况下,中國民衆難以容忍過大的貧富差距,更難以認同由過大的貧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公正的社會等級身份序列結構。所以,過大的貧富差距祗能造成民衆的强烈不滿,招致民衆層面的廣泛抵觸。

  總之,如果將上述重要的影響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擴大問題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實際上要嚴重得多。對於中國現階段貧富差距問題嚴重性的輕視或掩飾,將會妨礙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理念的實現,妨礙和諧社會的建設,妨礙中國現代化進程持續、健康地推進。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 吳忠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