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台灣經濟好 才有出頭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3 09:20:39  


林毅夫身後掛著友人送的「吾道不孤」,身在大陸,心不忘台灣。
  中評社香港4月23日電/國共兩岸經貿論壇結束,包括農、漁業等在內的經濟交流,是今年雙方要推動的重點工作。

  聯合報報道,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贊同這股趨勢,認為如果台灣經濟再停滯下去,大陸沿海省份如廣東、浙江、福建等經濟發展,十年內會追上台灣。台灣失掉經濟優勢,就失掉一切。

  他強調,現階段台商仍有相當多的優勢,包括資金、技術、管理平均水平均高於大陸;如果要讓台灣好,就必須設法繼續維持台灣的經濟優勢。

  林毅夫經歷過兩岸社會的變遷,對於台灣二十多年來的改變,他分析,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台灣人到大陸來,發現大陸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都不如台灣,當時的台灣人有種「指點江山」的豪氣。

  但是,經過這些年的變化,尤其九○年代中期、末期後,台灣人心態有極大轉變,原本充滿自信,變成徬徨、迷失、對未來缺乏信心;而大陸則是從缺乏自信到對未來充滿樂觀。兩岸的變化這麼大,最主要源於經濟的發展,在消長過程中,影響到彼此心態變化。身為台灣子弟,看到這種變化,覺得心酸。

  大陸方面呼籲兩岸農業合作,台灣官方態度保守;林毅夫指出,台灣的優勢在於技術水平高於大陸,如蔬菜、水果品質都是亞洲最高的,因此,台灣蔬果可以滿足大陸高端市場的需求。大陸就像大水缸,台灣則是小水盆,小水盆的水溢出來,流到大水缸無妨,但大水缸的水要流進小水盆,水可能就會溢出來,台灣的擔心可以理解。

  他認為,台灣農業應該步上製造業外移大陸的後塵,利用大陸廉價的勞動力和廣大的土地,台灣則往研發、銷售發展,這也是宏碁施振榮說的「微笑曲線」—製造、組裝在大陸,但台灣掌握研發、銷售,兩岸優勢互補,這是兩岸現階段合作的最好模式。目前廣東順德有台商種植蝴蝶蘭,一株售價三到四美元,接單已到二○一○年;這就是台灣農民利用技術上的優勢,又利用大陸廣大土地、廉價勞力的成功案例。

  台灣要如何提升國際地位及影響力?林毅夫指出,台灣人是悲情的,早期到台灣去的福建人,多是為求生存;再歷經日據時代、國民黨早期,台灣人政治上更是受到壓抑,台灣人有想要出頭天的內在訴求。重點是台灣的經濟地位不提高,就不會出頭天,也難於再有八○年代時的豪氣;只要經濟好了,各方面才會有影響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