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特首譽傳媒為前進力量 決策參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1 10:04:45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特首曾蔭權昨日出席了香港報業公會主辦的05年度「最佳新聞獎」頒獎禮。《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指出,上任以來,曾蔭權在爭取傳媒支持方面做了不少的工夫,他昨日在講話中也不忘對傳媒恭維一番,表示自己是傳媒監察的對象,「你們的質素、見識和視野,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力量,是我們決策的參考……。」

  社評認為,毫無疑問,回歸以來,本港傳媒工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最突出的「標誌」,就是對政府、對特首施政的監察。這在回歸前是不可想像的,既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也沒有這方面的空間。回歸後,傳媒監察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大大加強,政府必須每天很仔細地從傳媒的報道和評論中找出不同聲音,捕捉民意動向和社會脈搏,作為制訂、調整政策的參考,以及及時為一些失誤作出解釋和補救。在發揮監察功能方面,傳媒和政府的關係是密切和互動的,對傳媒有根據的報道和跟進,政府不能置若罔聞,同樣,政府在一些重大施政出台前後也會主動「出擊」,爭取輿論的支持。特首曾蔭權在這方面可說是經驗豐富的「斲輪老手」。

  不過,在這個監察與互動的過程中,傳媒如何恪守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專業操守與良知,政府如何準確識別、善於運用真正有利管治、有利施政、有利民眾的聲音,卻不是一件易事。個別報刊,出於私利的需要,以打擊政府、攻擊特首為樂事,甚至在一些重大政治、社會事件中充當「號召」群眾上街的「煽惑者」,與「監察者」角色已嚴重偏離。面對此種無理責難,政府不能保守被動,前任特首董建華因為缺乏經驗,在這方面是吃了大虧的。

  社評說,作為政府和特首,與傳媒的根本關係,不是什麼個人關係,更不能視作「利益交易」;在傳媒關係上,政府同樣必須堅守為市民謀福祉的原則,只要確認某項政策或施政目標是符合大多數市民利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去落實執行。作為特首,既不能為博取傳媒一時的叫好掌聲而決策施政,更不能囿於某些傳媒的「惡勢力」而退縮妥協。

  事實是,只有真正建基於社會共同利益,立足於維護大多數市民利益的傳媒聲音,才值得政府考慮和重視。否則,那怕標題字體再大、行文再惡毒尖刻,也只能博讀者一粲,決不會起到什麼作用。

  社評表示,而在政府、特首對傳媒關係日益重視的今天,另一個使人不能不正視的事實是,傳媒的社會公信力正下跌至一個空前低點。過去,「報紙是這樣說的」、「新聞是這樣報道的」,成為萬千普羅市民最可信的消息來源,沒有人會懷疑新聞是假的、報紙是騙人的;但今天,「報紙是這樣說的」、「新聞是這樣報道的」已經差不多成為一句笑話,新聞報道的可信性被大大質疑,報紙的公信力雖未致蕩然無存,已不再具有高度權威。

  就在特首曾蔭權大力恭維傳媒質素是「前進力量」、「決策參考」時,多個社會團體發表一項調查報告,逾半數被訪市民認為部分「周刊」雜誌及報紙的報道多是虛構捏造,不能置信,而且揭人私隱、內容和措詞都鄙俗低下,令人反感。眼前最現成的例子就是尖沙咀殺警案,什麼「魔鬼警察」、個人恩怨以至「賭波集團」等「內幕消息」,繪影繪聲,而且追訪當事人家屬,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更不必對事實的真偽負任何責任。這一切說明,只有建立社會公信力和負責任的傳媒,才會真正得到市民和政府的尊重,發揮監督政府引導市民的作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