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年來選舉概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7 09:40:25  


台灣歷年選舉回顧

2005年台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12月3日舉行了台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稱三合一選舉),選出第十五屆縣長、市長、各鄉鎮市長,以及各縣、各省轄市的第十六屆縣市議員的選舉。在23個縣及省轄市的地方行政首長席次而言,中國國民黨取得14席,民主進步黨取得6席,親民黨、新黨及無黨籍人士各取得1席。在901席各縣及省轄市的議員席次而言,國民黨取得408席,民進黨192席,親民黨31席,台聯11席,新黨2席,無黨籍人士256席。在319個鄉長、鎮長、縣轄市長選舉席次而言,國民黨取得173席,民進黨35席,親民黨3席,無黨團結聯盟1席,其他無黨籍人士107席。

  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中失利,負責輔選的四位民進黨重要人物:蘇貞昌、呂秀蓮、謝長廷和游錫堃聲望相繼受到質疑。而國民黨則是這次選舉的大贏家,馬英九成為黨主席之後首次選舉成績不扉,有評論認爲這是他個人魅力所致。親民黨表現未能如願,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劉文雄在基隆市未選上,顯示主席宋楚瑜的魅力不如以往。該黨有些“立委”已經高呼與國民黨合併,以應付來年的北高市長及基層選舉與2007年的“立委”選舉。

2004年“立委”選舉

  12月11日,台灣舉行第6屆“立委”選舉,由台、澎、金、馬居民及海外僑民共同選出。從政黨聯盟來看,泛藍陣營獲114席,佔總席次255席的50.67%;泛綠陣營獲101席,佔總席次44.89%;其他黨派獲10席,佔總席次 4.44%。

2004年“總統”選舉

  3月20日舉行第三次直接“總統”選舉,由尋求連任的陳水扁與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弱多數當選。同年5月20日陳水扁與呂秀蓮宣誓就任。這次的選舉結果中,兩組候選人的得票率僅相差千分之二,是歷年來最接近的,而且廢票高達33萬票,約為上一次大選選舉3倍,引起了泛藍支持者的抗議。另一“總統”候選人連戰表示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備驗票,並稱這次選舉“疑點重重”,是一場“不公平的選舉”。後來連宋陣營提出當選無效之訴經最高法院判決敗訴。

  這次大選前發生了臭名昭著的“三一九槍擊事件”,正在拉選票的陳水扁、呂秀蓮遭到槍擊,呂秀蓮膝蓋受傷,陳水扁腹部輕微擦傷。針對這次事件人們已有所懷疑,有輿論認為,有可能是選情緊張,因此進而引發兇手企圖槍殺,也有輿論表示,選情在槍擊事件之前泛藍聲勢高漲,連宋當選在望,認為支持者沒有理由與動機去槍殺一個即將下台的“總統”,而是民進黨為了選舉而上演“苦肉計”。

2002年台北市、高雄市市長市議員選舉

  台北市長馬英九投入競選連任,民進黨推出李應元參選,選前民調馬英九居高不下;高雄市長方面,國民黨推黃俊英迎戰現任市長民進黨的謝長廷,選前一週親民黨公開支援黃俊英,對民進黨產生威脅。

2001年“立委”、縣市長選舉

  親李登輝人士組成"台灣團結聯盟",鼓吹發展具有本土化的台灣特色,成為民進黨之外,另一“台獨”色彩濃厚的政黨。國民黨撤銷李登輝黨籍。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商討"泛藍軍"合作的可能性。12月1日舉行民進黨執政後首次“立法委員”和縣市長選舉,政治勢力重整,“立法院”中民進黨躍居第一大黨,國民黨地位大幅滑落,親民黨崛起,但"三黨皆不過半"。

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

  3月18日舉行第二次直接“總統”選舉,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以39.3%的得票率當選,結束國民黨50多年的執政地位。同年5月20日陳水扁、呂秀蓮宣誓就職。失去執政權的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辭去主席職位。以36.84%得票率落敗的宋楚瑜組織親民黨,結合成第三股政治勢力。

1999年為大選鋪路

  國民黨李登輝準備交棒,"連宋配"(連戰、宋楚瑜)合作不成,國民黨確定推出"連蕭配"(連戰、蕭萬長),宋楚瑜確定參選,國民黨開除宋黨籍、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宣佈脫黨參選、非新黨黨員李敖代表新黨參選。

1998年市長選舉

  第二屆“直轄市”市長選舉和“立法委員”選舉。台北市市長選舉,由前“法務部”部長馬英九代表國民黨,擊敗現任市長陳水扁。高雄市市長選舉,現任市長國民黨吳敦義敗北,民進黨謝長廷當選。立法院由國民黨取得過半數席位,民進黨仍然是最大反對黨。

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過半

  舉行縣、市長選舉,23個縣、市當中,民進黨獲得12個縣、市長席位,首次超出國民黨掌握的縣、市數量,開啟“地方包圍中央”的政治局勢。國民黨政府開始進行"精省"(精簡省政府),停辦省議員與省長選舉。當時的台灣省長宋楚瑜與國民黨中央發生嚴重歧見。

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

  台灣首次直接選舉領導人,現任正、副“總統”李登輝與連戰代表國民黨,以54%的選票獲勝當選。

1995年國民黨立院佔多數

  舉行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在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

1994年省、市長直選

  直接選舉台灣省省長、直轄市(台北、高雄)市長,同年通過憲法增修條文,直接選舉領導人。此後不再經由“國民大會”投票產生。省長選舉方面,國民黨宋楚瑜當選首任民選省長。台北市市長選舉,民進黨陳水扁當選,“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台北市首次由反對黨擔任市長。高雄市市長選舉,國民黨吳敦義當選。

1992年改選“立委”

  全面改選“立法委員”。

1991年改選“國大”

  全面改選“國大”代表,在1949年大陸地區選出之“國大”代表全部退職。

1989年民進黨成立

  依據新通過的"人民團體法",由國民黨外人士組成的民進黨取得合法地位,成為正式反對黨。

1988年蔣經國去世

  元月,蔣經國總統去世,李登輝繼任台灣領導人。

1987年解除戒嚴

  台灣地區解除戒嚴。

1977年黨外活動組織化

  台灣在進行地方選舉時,爆發"中壢事件"(許信良脫離國民黨,以黨外身份參選桃園縣長,開票時由於民眾懷疑選舉不公,因而出現嚴重暴力衝突),此後國民黨外人士活動逐漸組織化。許信良當選桃園縣縣長。

1972年增額選舉

  開始選舉大陸地區以外的增額國大代表與增額“立法委員”(補足1949年之前大陸地區選出民意代表之外的國會空余席位)。

1950年地方自治

  開始地方自治,定期辦理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包括縣、市長、村、里長等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1949年動員戡亂時期

  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宣佈台灣、澎湖、金門以及馬祖地區戒嚴,開始"動員戡亂時期"。


    相關專題: 臺北、高雄市長選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