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當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安排”)簽署的時候,香港經濟正因非典的襲擊而深陷低迷。雪中送炭的“安排”,成了促進香港經濟復甦的春風。隨後,內地與澳門也簽署了“安排”。
新華社報道,3年過去了,內地與港澳簽署的“安排”以令人驚喜的速度突破內地與港澳經貿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礙,推進內地與港澳經濟一體化的實現。隨著“安排”涉及的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大領域的各項措施的落實和不斷深化,“安排”在促進港澳經濟復甦、港澳服務業的發展、內地與港澳互惠雙贏3個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從短期看,“安排”簽署3年間,最耀眼的成績莫過於促進港澳經濟的復甦與發展。港澳產品零關稅進口內地、開放內地“個人遊”、開放人民幣業務等,猶如強心劑,刺激港澳經濟走出低谷。
其是“個人遊”的實施,僅3年就為香港帶來了1200多萬“個人遊”旅客,全面帶動香港酒店、零售、餐飲、運輸等相關行業的景氣回升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向好,增強了香港市民投資、消費信心。
數據顯示,2003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僅為3.2%,“安排”實施後的2004年達到8.6%,今年一季度為8.2%。香港的失業率更大幅下降,從2003年最高峰的8.6%下降到今年4月的5.1%。雖然港澳經濟的復甦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世界經濟環境的好轉,但“安排”效應的立竿見影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安排”涉及的三大領域中,從經濟長遠發展看,“安排”對促進港澳服務貿易發展所起的作用大於貨物貿易,這在“安排”實施以來,已初顯端倪。
服務業是港澳支柱產業。通過“安排”,港澳服務業進入內地的時間比其他世貿成員提前,進入的領域、地域范圍有較大拓展,準入門檻大幅降低。這些措施尤其為港澳中小服務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廣闊空間,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鞏固和發展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離岸服務樞紐功能。
截至2006年5月底,港澳發証機構共核發1206份服務提供者証明書,涉及20多個行業﹔港澳銀行開始全面辦理個人人民幣存款、兌換、銀行卡和匯款業務,至今年4月底,在港澳人民幣存款余額共計約230.2億元人民幣﹔內地與港澳在建築、証券、司法、會計、醫療等領域實現了資格互認,共有1400多人通過互認取得對方的專業資格。
“安排”實施的又一重要成效是實現內地與港澳互惠雙贏,促進內地與港澳經濟的一體化。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指出,“安排”在促進港澳經濟結構升級和發展的同時,對內地經濟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產生了促進作用,對提高內地服務行業效率、調整結構、改進管理方式都起到了積極影響。
“安排”的建立是內地與港澳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國兩制”在經濟領域的成功實踐,減少和消除了雙方貿易、投資方面的制度性障礙,形成制度性的合作,促進港澳與內地經濟融合,它標志著內地與港澳經貿交流與合作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和新的歷史階段。
“安排”是一個開放性的協議,內地與港澳今後還將通過不斷擴大相互間的開放,增加和充實“安排”的內容。廖曉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內地會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與時俱進,在知識產權保護、節約利用能源、環境保護等方面推動內地與港澳的合作取得突破,並將內地有關地方與港澳區域合作特別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引向深入。
他樂觀地表示:“隨著‘安排’不斷完善和落實,‘安排’對促進內地與港澳經濟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會進一步顯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