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馬英九:由一個政治明星到一種政治生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6 16:53:16  



  馬英九也代表建制,做組織人,世界也是盡頭,但認真進入的精神,把實事做好,從實事中體現組織義理和精神。領導為世界劃下四周邊界,但他以精神和真誠正正式式越出這些界線。他以領導為主、為標準、為現實,但他可以以精神和真誠正式結合(甚而)超越領導。他看到眼前世界還有其他原理和原則,有其他可能;他和領導、他和組織本質、根本的矛盾,領導和組織的資源和權力位置可以用來到理想;思想感情和知識都自動自覺唯上唯權之外,自己可以參與改變現實,因為大家都在找尋自然應然的規律的過程中,是同道中人。過程重於結果,在找尋自然應然的規律的過程中,在自然應然的結果出現前和出現後,矛盾是可以、也必然可以統一的。

  在找尋自然應然的規律的過程中,在自然應然的結果出現前和出現後,他不在兩極之間搖擺,不走極端,也不妥協。他堅持執著,但沒有和任何人頂撞、抗衡對峙。不論對手對錯、道德品行高低,他沒有和朋友或對手決裂。由專制權威時期在蔣經國身邊,到李登輝和郝柏村掌權,到民主轉型後的台北市市長選舉,他都有自己的世界和境界,以之和當權者和無權者搞好理性化的工作關係。

  他的堅持執著和律己嚴,台灣基本上從道德、政治策略和個人性格上看,很少從理性主義的管治和和法治看。對他來說,當權和無權無關宏旨,官民平等無別。凡事從具體事實出發,按條文原則辦,不理人事地位和關係,不從政治和道德上追究既往和將來。他有自己的原則和取捨,對人對己一切依法辦事;律己嚴,不認為自己不可取代,隨時放下,每次順逆之間的進退抉擇,竟都恰到好處。

  馬英九為何會贏

  他和人的關係,是一人一法人實體,有你有我,各自獨立自主,由理念和法則調控和聯繫,按制度和程序解決和處理事務。他由傳統的小農「初級關係」(Primary Relations)轉向工業社會的「二級關係」(Secondary Relations)。工業社會的「二級關係」是獨立自主、自成實體的「法人」/「權益人」/「理性人」/「功能人」之間的關係,通過中介的大眾媒介溝通,隔著大眾媒介,直接一人(明星)對眾人,中間沒有(減少)組織性的樁腳和代理人。馬英九的「人氣」贏了王金平的「人脈」。人氣是現代社會中,政治人物和大眾通過大眾媒介所形成的「二級關係」網絡。人脈是傳統的小農社會中,政治人物和大眾通過中間組織性的樁腳和代理人所形成的「初級關係」網絡。

  隨著東方的崛起和資訊科技的興起,東西方的歷史和文化開始全面對流,席捲全球。個體和集體加速深深淺淺分分合合。一切有關個人和民族的生活和存在的意義和意識、世界觀和宇宙觀、道德倫理、身份認同、歸屬感和擁有感,都可以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媒介、消費產品的內容。不論是正是反,是非曲直,創意文化產業的商界都把「文化」轉為「商品」,應用到政治經濟社會的每個層面,創造新市場,橫跨中西方,出中入西、出西入中。

  馬英九橫跨中西、接駁上二百年的歷史情理,明白現代法治和政治的原理和文化內涵,並且身體力行,但似尚未為台灣所瞭解。台灣人渴望法治,但台灣人並不瞭解法治。他身體力行推行法治,把法治基本理念應用到政策和行為上。例如迴避利益衝突,台灣人也不知底裡,不配合他,知識份子和學術界夥同庶民百姓以揶揄他的「法治潔癖」為樂。

  台灣和大陸較「人治」,庶民百姓依附父母官,官商一體,像十七八世紀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香港則是整全法治。台灣努力從「人治」走向整全法治,大致上以香港法治為主體標準,但難擺脫「人治」的依附心態和官商一體的運作形態,夾在「重商主義」出不來。像日本。南韓借97-98的金融危機,開始擺脫圍繞著「重商主義」滋生出來的人治和腐敗。大陸的開放改革,以封閉權力、集中統攝的「人治」帶動庶民百姓依附父母官,官商一體,大躍進奔向「重商主義」。

  台灣社會渴望法治,渴望在民主的基礎上全面建立現代公民社會的整全體制,這正是馬英九的強項,但台灣社會距法治和整全體制文化很遠,馬英九堅守法治的理念處事做人,不請客,不送禮,似乎自動遵守香港廉政公署的準則,竟成了他的短處。這次國民黨主席直選,朋友和敵人都譏之為自命清高、不善變通、不近人情、脫離政治現實,由黨內到立法院等實權位置,他都勢孤力弱。他不但輸了既得利益小集團的體制,也輸了國民黨部份核心輿論;李敖為王金平站臺,和連戰、宋楚瑜和李煥等一大群父執輩大老不同角度反馬英九,形勢一度非常不利。

  選後,有一個支持王金平的年輕國民黨立委,在電視上悻悻然說國民黨是「利益分配機構,馬英九完全不懂,他空談理念、理論、理想,不顧政治現實、社會現實,管不好國民黨」(大意)。他竟仍大模斯樣把國民黨的「組織性質」定為「利益分配者」,視之正常,反而馬英九的「理念聚散者」不正常;到現在還沒有反省,國民黨正是死在「利益分配者」上,不知國民黨是怎樣輸給中共和民進黨的,不知中共和民進黨是怎樣一無所有,從「理念、理論、理想」建立「政治現實、社會現實」的。

  馬英九的新挑戰

  現在,上了國民黨第一高位,馬英九的新挑戰,是把自己的理念和理想「體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使「馬理念」轉化成「馬體制」。這是把自己的文化生命「體制化」成組織的文化生命,讓「多層體制」(Multi-Institution)在強人不再、沒有先知的情況下,可以有「體制」自己自生的生命,人人參與,自主自動,有序靈活面對不同時空時代的現實的挑戰。這是另一個貫通中外古今的全民期望,是中國千年未有的大變局。

  馬英九一早選定這條人生路,一直當真,堅定實踐;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台灣二三十年來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歷史轉型,給他一個中國幾千年來沒有給的機會,可以由他近乎宗教地獨自奉行他的理念和信念,從生活和工作中樹立一個嚴守個人理念、理想和操守的清譽和威望。他無意間告訴歷史,今天的台灣,在幾乎絕不可能之中,權力和人格是可以並存的。在國民黨時代,在反對派裏,在台北市政府,在國民黨裏,他都堅守「法治理念」和「人本信念」,寧失利益權位、不失法理原則和誠信。人生上半場,他的理想幾乎在不同層面全部兌現。現在,下半場,他給安排到一個新位置上,由一個個人的潔淨家園,走向一個大社會的政治環境,把個人的理念操守轉化成一個全社會的政治生態。

  盤古在混沌黑暗中開天闢地,為了怕天塌地陷,他一生頂住天地。現在馬英九似也正在開創台灣法治和政治新天。現在已有天地,他要做的是改造,可能更難。相對于這歷史使命,他需要科學家和思想家那種願景和氣魄,介入既有的現實和體制的「已知不變」(Givens),改造現實和體制,重整規律和邏輯。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9月號,總第9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