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政治發展的危機與轉機
http://www.CRNTT.com   2006-12-27 13:33:51



  民進黨不應將查弊視爲陰謀
  而應趁機進行政治清洗

  至於民進黨,必須正視世俗化的過程,尤其在政黨輪替之後,作為執政黨不能再將執政責任推卸給在野黨的杯葛,必須認識政權存續的機會是與台灣民主體制的常態化相關聯,唯有在強化民眾對於民主的認同,民進黨在台灣才有可長可久的發展;也因此,不要將目前的查弊行動視為政治陰謀,而應該趁機進行政治清洗,如此才有浴火重生的機會。因為政治支持度的高低起伏是一時的,唯有台灣民主體制的健全發展,民眾對民主生活的高度認同,才能保證政黨政治的競爭,而這才是民進黨的最高利益。

  所以,目前的弊案風波雖然對台灣民主形象有一定的傷害,在國際媒體上成為負面的焦點,但更重要的是,台灣民主如何對這個事情進行反思。尤其罷免雖然通過的機率低,卻相當程度決定了台灣民主體制的性質:如果司法能獨立地進行作為,就算最後第一家庭有人遭到起訴,但是對台灣民主絕對是正面的;代表民主的結果雖然有令人不滿意之處,但是台灣民主有自我矯正的機制,不受權力與黨派的干擾。

  民進黨的危機與改造

  民進黨目前遇到的困境在於:因陳水扁家人或是親家弊案所導致的政黨形象敗壞,以及因爲陳水扁的政治危機所衍生的黨內權力重構,而這兩者間又有著相互強化的關連:陳水扁周遭人士的弊案深化,民進黨的社會形象連帶拖累,民進黨內部權力重組會加速,甚至會擴張「權力下放」,甚至到達「權力替代」的地步。但是,一旦到達權力替代的地步,民進黨內又會進入分裂的危機;因為新一輪的權力再集中,是零和遊戲,可沒有權力平衡這個遊戲。

  於是,陳水扁雖然選擇在全代會缺席,但是他對於目前民進黨的困境知之甚詳;缺乏了陳水扁作為支點來平衡各天王的政治企圖,那麼民進黨面對的不只是外在社會壓力,乃至親綠學者的質疑,而是內部權力失衡的分裂火山。所以遠在南部視察,但是陳水扁對於天王與派系能在全代會興風作浪的能耐,大概是觀察透徹的。

  陳水扁仍是民進黨不可或缺的政治功能

  所以,陳水扁在全代會前的聲明相當清楚,不會當親綠學者為敵,但是也不會接受主動下台的建議,因為民進黨還沒有發現能取代阿扁的政治支點。難怪,新潮流的年輕立委會有「道德社區之外」的感想。在親綠學者的道德社區,要靠阿扁的項上人頭來提昇民主品質,雖然直接但卻有警戒的效果;但是在政治人物的「政治社群」中,阿扁雖然已經不是幾年前的政治巨靈,維持派系與天王間的和平,但卻還扮演政治支點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必要之惡。

  至此,民進黨全代會的主軸「誠實面對,勇敢承擔」,就有了新解:誠實面對阿扁的角色與不可或缺的政治功能,所以我們會看到倒扁聲勢丕變,甚至有固扁的聲明連署;而「阿扁自動停權」的建議有束之高閣的共識。至於勇敢承擔,則是要有心理準備,面對社會對此種固扁態度的反彈。

  全代會後民進黨的形象不會立即改善,但是民進黨全體則已經和阿扁賭在一邊了。這時候要觀察的是,親綠學者的反彈力道有多大,以及衍生的社會影響。具體表現為,泛綠選民在年底北高市長的選票表態,那時候才會是民進黨決定是不是放棄阿扁的抉擇時刻。

  政治危機如何成為轉機

  危機如何成為轉機,大概可以分為,本土政權、台灣民主與憲政改造三個層面來分析。就本土政權而言,目前阿扁政府的危機卻是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重大挑戰。尤其當泛藍政黨在罷免一事上有步調不一致的現象,導致馬英九被深藍激進派牽著走時,馬英九作為新中道力量象徵則面臨破產危機;尤其是接受謀士的建議,重視罷免的「過程」,而非結果,完全忽略了正當性與社會觀感時,罷免一案成為政爭的代名詞。

  第一親家涉弊案,第一夫人有禮券疑雲,這都會是在野黨收割的好時機。問題是當法律案件轉為政治動作時,邏輯就完全不同了,前者是讓證據說話,後者比的是政治能力與判斷。法律案件的邏輯下,陳水扁面對的是檢察官與法官;而政治罷免時,阿扁的對手則是馬英九。有人會懷疑阿扁有影響司法程序的黑手,但是小馬哥單挑阿扁時,大家是當政治大戲在看,比的是快狠準,司法訴求已經是背景音效了。所以,南部刺馬說不過是這次罷免案反挫的效果之一,接下來罷免案如何收尾,黨內肯定有人要指三道四;更別提省籍因素提早發酵,抄地下電台不過是鋸箭法,馬英九已然提早面對藍綠對決的艱苦考驗。

  就台灣民主發展而言,總統親屬涉案的司法處理,其實是建立典範的好機會:證明台灣民主有能力將權勢人物的不當行為,透過法律而非政爭加以處理。但是進入罷免程序時,則是另一個故事了:從美國抄來的審查程序,在台灣都不能用;熱身用的公聽會相關人士都不出席,只好複習前晚談話節目的劇本。至於接下來調閱、傳訊,甚至聽證的構想,都有逾越司法權的嫌疑,這是法律案件政治化,要付出的代價。加上爆發貴夫人案的舔耳疑雲,擁有一半空間的泛綠委員,絕對會將罷免阿扁的審查會,轉為泛藍電視台的大檢視;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扣扳機說也不會被遺忘的,台灣的第一次總統罷免案,已經進入歹戲拖棚的境界。

  除了阿扁的政治謀略之外,泛藍誤解了罷免高門檻的設計構想,才是身陷泥淖的主因。三分之二的罷免門檻提示一個共識決的前提,代表對於總統的罷免行動必須是跨黨派,甚至是跨朝野的行動,就像修憲四分之三的超高門檻一樣,有保護少數權益的考量。一旦泛藍領袖因為內部鷹派的壓力,忽視了這個共識決的需求,而貿然採取罷免行動時,就會面臨目前備受杯葛的處境,甚至開始要面對罷免案所帶來的反挫。

  最後,當必然失敗的罷免案讓馬英九下不了台時,一方面考驗政治人物的智慧與判斷力,另一方面則嚴肅地驗證台灣憲政體制處理危機與政治僵局的能力。可以預期的,當罷免案在立法院闖關不成時,泛藍有發動倒閣的動機,而這也是可能通過的。一旦倒閣,陳水扁與民進黨必然會選擇解散國會重選,這時候政治不確定性因素驟增:首先,第七屆立委面對的是席次減半後,單一選區兩票的新選制與新選區;再者,選舉議題的焦點除了藍綠對決外,罷免阿扁與反罷免將會是選舉的主軸;而選舉結果如何,必然決定馬英九、蘇貞昌、王金平、游錫堃、謝長廷等一代政治人物的命運。

  更重要的是,重選結果並不必然影響陳水扁的職位,但是卻會產生重大的政治危機。如果泛藍獲得壓倒性的多數席次,那麼陳水扁有讓泛藍政黨組閣的壓力;但是馬英九願不願意當行政院長,然後再參選2008總統,這是不無疑問的,若此,泛藍誰出來組閣?如果泛藍選得不如預期,但是泛綠並未因此過半,誰來組閣?泛綠組閣,泛藍會不會繼續倒閣?當然,如果泛綠一舉過半,那麼政治危機獲得抒解,馬英九的總統候選人資格提前出局。

  問題是,這過程中,我們發現台灣現有的憲政規範,政府的體制對於危機完全缺乏處理的機制,反而有加速危機深化的激化作用,這才是罷免、倒閣之外,這次政治危機成為轉機的關鍵。讓我們好好學得教訓,重新來釐清台灣政府體制的走向。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9月號,總第10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