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發表文章回顧2006年台灣政局。文章說,有政治評論員用“精彩絕倫”形容2006年的台灣政局。從旁觀者角度看,這4個字可謂恰如其分,本年度台灣政局的瞬息萬變和跌宕起伏確乎是前所未有的,各種政治勢力圍繞“倒扁”與“挺扁”的攻防令人目不睱接,數以百萬計的民眾走上第一線,更令社會動盪到了壯觀的程度。
但是,台灣民眾面對當局的貪腐卻只能“徒呼負負”,承受政經空轉和社會分裂帶來的切膚之痛,感受“貪腐當關,萬夫莫開”的無奈與痛苦。
民進黨陷入貪腐危機
文章指出,民進黨執政以來的貪腐弊案從2005年下半年便露出冰山一角,國民黨“立委”邱毅手舉照片有憑有據揭出前陳水扁辦公室副秘書長陳哲男曾前往泰國和韓國,透過當地賭場洗錢,牽出高捷工程中官商勾結弊案。2006年,弊案連環揭出,“台開案”、“SOGO禮券案”、“公務機要費”案……案涉馬永成、趙建銘、吳淑珍等陳水扁親信、家人乃至他自己。弊案效應狀如井噴,令陳水扁及民進黨陷入執政以來最大的危機。
陳水扁的民調一路創新低,從6年前的最高峰下滑到12%,民進黨支持率也跌到18%。島內“倒扁”呼聲四起,連親綠學者都組成聯盟聲討陳水扁。8月興起的“反貪腐倒扁”運動獲得百萬人支持。這支“紅衫軍”長達數月時間裏風雨無阻地堅持,整齊劃一的“倒扁”手勢,震撼人心的反貪腐訴求,傳達出台灣民眾對政治現實強烈不滿、要求陳水扁下台的心聲。“反貪倒扁”運動的聲勢之大、參加者之廣、持續時間之長,為台灣歷史上前所未有,對陳水扁及民進黨造成了巨大衝擊。
由於不能夠與貪腐切割,民進黨形象也遭到重創。民進黨長期自我標榜的“清廉、道德”形象徹底崩毀,加之執政無能、改革無力,陳水扁當局已經失去了大部分台灣民眾的信任和尊重,其執政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正面臨空前的危機和質疑。
但危機中的民進黨為了一黨之私全力護扁,以求保住執政地位。島內輿論認為,民進黨在執政後急速腐敗,已形成“共犯結構”,一損俱損,“保扁就是保自己”,所以拼命動員“深綠”基本盤,令在野黨三次“罷免案”都無功而返;風雨中的“倒扁”“紅潮”逐漸消退……
目前,陳水扁又一次暫時撐過了下台危機,但台灣民眾在“反貪倒扁”運動中表達出的憤怒,已經使陳水扁的執政基礎嚴重坍塌,他們提出的要求回歸“理義廉恥”等傳統價值的訴求,引起社會深層的思考與反響,對未來台灣政局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台獨”動作頻仍
文章說,一年來,陳水扁家族弊案爆發,面臨在野黨、社會民意及綠營內部要求其下台的巨大壓力,陳水扁為模糊和轉移弊案焦點,鞏固自身權力,完全倒向“台獨”基本教義派,企圖通過操弄激進“台獨”路線,搶坐“台獨”教主的地位,確保其權力的穩固和下台後對政壇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台獨”基本教義派也認識到2008年後“台獨”的希望更為渺茫,因此企圖利用陳水扁的剩餘價值,逼其在2008年前推進“台獨”步伐。而民進黨因擔心失去“深綠”選民的支持,也不得不接受陳水扁的綁架。
受弊案影響,民進黨在2005年底“三合一選舉”中大敗,民進黨內要求陳水扁負責的反扁聲音傳出。2006年一始,陳水扁便擺出更“獨”的姿態,拋出“元旦講話”,鼓噪“台獨”。春節,陳水扁為“台獨”再加碼,公然背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拋出“廢統論”,引發軒然大波,吸引“獨”派的喝彩,壓制住民進黨內對他的不滿,緩解“跛腳”的壓力。最終,陳水扁為了給美國一個交待,玩了一個“一碗豆腐、豆腐一碗”的文字把戲,在各方壓力下將“廢除”改為“終止”。國台辦就此發表聲明指出,陳水扁企圖借終止“國統會”和“國統綱領”,加速推進“台獨”活動,謀“獨”之心,路人皆知。
為了轉移弊案焦點,陳水扁及民進黨挑起“統獨”矛盾的“獨”招連綿不絕。5月拋出首份“國家安全報告”;6月提出“憲政改造工程”;9月鼓吹“憲改變更領土”說、“第二共和”說、凍結“憲法”“制新憲”話題;10月啟動又一輪“台灣正名”運動……凡此種種,都是借“獨”自救脫困的老招數。
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加快了謀求“法理台獨”的步伐。9月24日,陳水扁在民進黨“憲政改造研討會”上,又違背其“憲改”不涉及敏感議題的承諾,表示“可處理領土範圍問題”。10月15日,陳水扁在“台獨”大佬辜寬敏壽宴上進一步表示,他贊成辜關於“凍結現行憲法、制定‘第二共和憲法’”的主張,並稱“這是現在進行式”。儘管島內輿論抨擊扁此舉是拿台灣的安全為賭注,換取個人的政治籌碼,但扁不為所動,11月2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再次聲稱要“凍憲”,並在“新憲法”的序言中厘清台灣“疆域”範圍。
12月初北高市長選舉,民進黨在聲勢空前低迷的情況下仍然以微弱優勢拿下高雄,島內輿論認為,為報答綠色選民,陳水扁和民進黨未來可能在“台獨”的路上走得更快更急,加大推行“法理台獨”的力度,對兩岸關係和台海安全的威脅不可忽視。
藍綠對峙依舊
文章表示,民進黨多年苦心“經營”的“省籍矛盾”、“統獨矛盾”在台灣的政治生態中仍然起著很大的作用,不問是非、只問藍綠成為台灣社會的怪圈,連反貪腐的基本價值都被民進黨以藍綠顏色宰割。今年,島內政局藍綠對峙依舊,“兩黨政治”的格局在雙方的消耗戰中逐漸成型。同時,藍綠雙方為因應選舉而進行盤整,各種內部矛盾逐漸浮出水面。
藍綠兩大陣營之間的政治博弈,呈現反復糾纏、相互虛耗的基本特徵。2006年雙方在“罷免案”、“軍購案”、“‘檢察總長’與‘監委’同意權”、“政黨不當取得黨產處理條例草案”及陳水扁極力推動的“二階段憲改”上進行攻防。
在兩岸政策上,民進黨當局仍秉持“積極管理”思路,加以限制和緊縮。雖然民進黨內曾出現“改革派”呼籲放寬兩岸“三通”的聲音,所謂的“蘇修路線”也一度被認為可能做出某些務實調整,但這些都不過是曇花一現,很快遭民進黨內圍剿扼殺。
而北高市長選舉的結果進一步說明,弊案沒有讓民進黨的綠色基本盤崩潰。一些選民雖然不滿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執政表現,仍然不願意把票投給國民黨。島內政壇藍綠對峙的局面,在未來短時間內不會有根本改變,而2008年的“大選”,藍綠之間的勝負也仍存在諸多變數。
藍營內部,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堅持參選台北市長讓國親之間矛盾浮現;綠營則因李登輝表態贊成“罷扁”,企圖利用切割貪腐而獲取政治利益,使得民進黨與“台聯黨”之間的矛盾明顯激化;而弊案纏身、內外交困的民進黨內部各派勢力更是出現明顯分化,扁系與非扁系、陳水扁與“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之間、“保皇派”與“改革派”、各派系與“新系”之間利害關係錯綜複雜,僅僅是勉強維持在“恐怖平衡”之下。
北高市長選後,宋楚瑜宣佈退出政壇,有評論員指出,國親整合的可能性趨高。“台聯黨”的處境更慘。輿論分析,小黨泡沫化,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個大黨對決的形勢更趨明朗,島內的“兩黨政治”格局已成型。
北高選舉結果讓陳水扁及民進黨緩了一口氣,緩解了陳水扁立刻下台的危機。但危機並未過去。2007年又是一個“選舉年”,有分析認為,在此過程中,民進黨為了選舉利益與扁“切割”,拉扁下台不無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