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民進黨的挑戰與前瞻
http://www.CRNTT.com   2006-11-17 16:26:00



  “扁馬會”並無助於朝野和解

  又近期陳水扁也與國民黨馬英九主席會面,兩人亦就國防軍購、九二共識、朝野互動等議題進行深入的交換意見。但是扁馬會的結果,卻讓陳水扁揭示「憲法一台」的底線,即中華民國向台獨的底線傾斜,與馬英九主席的「憲法一中」或是北京所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扁馬會結束之後,在立法院過半的藍軍依然抵制扁政府與蘇揆執政的正當性,並無助於朝野政黨的和解。即使單以民進黨立院黨團的立場觀之,多數立委雖然肯定扁馬會的舉辦,但兩人討論的議題卻過度集中在「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自表」的議題上,並沒有交集,反無法回應多數選民企盼先談經濟後談政治的要求。因此,整體而言,綠軍並沒有因為扁馬會而提升支持度,反而製造更多的政治議題困擾中間選民的理性選擇。

  至於扁馬會的後續影響,台灣的政治評論家徐永明博士(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就指出,在經歷兩次總統大選的對峙之後,台灣民眾的政治精英偏好,已經從魄力型的領袖轉向共識型的領袖,而這正是扁馬之間民調差距存在的原因;也就是說,如果不重視主流民意對於共識需求的渴望,那麼政治人物的聲望,乃至民調數字是隨時可以豬羊變色的。質言之,誰能創造共識的選擇,誰能促進共識的達成,誰就會有多數選票的支持;而這就是陳水扁或民進黨必須認知的地方,也是民進黨的警訊,更是民進黨能否續航二○○八的重要關鍵。

  綠軍正在製造「馬英九現象」的風險

  儘管扁馬會似乎無助於朝野和解,但希望馬英九主席能夠在日後代表藍軍挑戰二○○八年總統選舉的寶座,已是多數泛藍選民的重要期待;更是形成所謂的「馬英九現象」,同時也是泛綠政治精英與深綠選民之所以感到焦慮不安的根源。畢竟綠軍執政的施政績效每下愈況,且綠軍的總統參選人到底會是誰,相對於藍軍目前的發展趨勢,綠軍都還沒有更為明確的人選以資力抗,的確是個危機。

  然而,馬能否成功挑戰二○○八年,似乎還有以下幾項「罩門」(也就是馬英九現象」的風險)有待克服:一是馬的族群屬性,也就是省籍族群情結的發酵與否。更精確的說,則是北京的對台政策之態度,尤其是北京對於馬與日後綠軍總統候選人的敵對仇恨;亦即,北京就算根本不喜歡具備「反共色彩」的馬出任總統,但綠軍總統候選人可能更是反共甚且也不排除支持台灣獨立,最不容易為北京所接受。然而,北京對台政策(尤其是「一個中國」的政策)如果更加嚴厲的話,都是任何綠營總統候選人所樂見的(政治效應或選舉效果則猶如一九九六年的台海飛彈危機,或是二○○○年的反助選效應),因為北京對台政策的更加嚴厲還是會形成馬的第一道「罩門」。

  二則是綠軍的執政績效。蓋綠軍的執政績效愈差,對馬二○○八的選情而言,自是具備樂觀與不斷加溫的效果。因此,馬在二○○八年之前,應該也開始接受國民黨立院黨團的杯葛策略,那就是正面與綠軍對決,即該杯葛的議案就全數杯葛,未必會願意真心推動朝野和解。可是,「費力把事拖」(filibuster)的結果,卻也可能會造成多數人民(尤其是淺綠、淺藍選民)的不斷反感與反彈,從而導致綠軍的執政績效愈差,充其量只是正在流失淺綠、淺藍選民的票源而已;但是不斷抵制綠軍執政績效的藍軍,卻不見得就能夠漁翁得利而拉攏到這群中間選民的支持。也就是說,馬所領導的藍軍每每杯葛綠軍的重要政策之際,固然都會使任何綠軍的總統候選人受到選票流失的嚴重傷害,但實際上馬或藍軍卻也在傷害自己。

  三為處理國民黨黨產與籌措競選經費的難題,蓋黨產的處理對馬而言,是個內憂外患的課題。對內國民黨黨工與特定的既得利益者,可能都會對黨產的任何處理方案表態反對;對外,民進黨與台聯黨也都還在聯手清算國民黨黨產,導致黨產處理永遠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境。更何況,即連國民黨黨工的薪資發放都已出現問題之際,則馬主席挑戰二○○八年的選舉經費又該如何籌措呢?也就是說,「錢」也會是馬的「罩門」,畢竟現階段的綠軍還是有執政的資源優勢可以適度發揮。

  四則是二○○六年至二○○八年之間的政治空窗期,馬仍會面臨一定程度的政治風險。例如,在這段時間內,業已卸任市長寶座的馬將會是個陽春黨主席,但作為陽春黨主席卻得面臨二○○七年藍軍立委選舉的整合難題。蓋單一選區兩票制、國會席次減半的結果,將會使藍軍精英自己展開所謂的「內鬥」(例如在特定選區展開「自家人」的二搶一、三選一);屆時,藍軍內部的廝殺甚至都可能會比綠營來得嚴重!不僅如此,陽春黨主席的媒體光環甚至都可能比任何當選首都市長寶座的藍軍精英來得弱,更不會比立法院議長的龍頭光環好到哪裡去。也就是說,藍軍內部的「亂」也會是馬的「罩門」。

  五為馬團隊與中央黨部的戰鬥力。更精確的說,還包括馬團隊與黨中央內部成員的爭風吃醋、競相出頭的「茶壺內風暴」。很清楚的是,馬英九主席如果無法克服上開「罩門」,那麼即使他能夠順利代表藍軍遠征二○○八,都可能僅是「馬首是瞻」惟卻另存在著「路遙知馬力」的風險。從而,現階段的綠軍除了會運用「掀馬『統』」的選戰策略外,也會適時製造「馬英九現象」的各項風險,以反向增加綠營候選人力抗馬英九的機會!

  後扁時代的接班問題

  而除了謝長廷、呂秀蓮、游錫堃之外,目前最有希望挑戰二○○八的綠軍總統候選人,似乎已是現任閣揆蘇貞昌。因此,如何提前形塑「蘇蔡配」(即蘇貞昌、蔡英文)為民進黨二○○八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氛圍,已是綠軍的當務之急,遑論陳水扁的民意正當性明顯不足。蓋去年底百里侯戰役勝選的藍軍,已確立將由馬英九主席問鼎二○○八總統寶座的大局,但如果民進黨還停留在二○○七年總統初選再說,反而會導致目前民調較為弱勢的謝、呂、游等各集團或派系勢力各自「鴨子划水」甚至「山頭林立」,進而無法有效整合出民進黨的最佳戰鬥組合,以面臨馬英九主席來勢洶洶的衝擊。

  尤其是在陳水扁民調低迷之際,搶救二○○八已是民進黨的最後機會。而民進黨之所以應該積極鎖定「蘇蔡配」,是因為對多數選民(尤其是中間選民或淺藍選民)而言,無論如何釐清與說明,高捷弊案似都將與謝揆港都市長任內難脫干係,亦即謝的執政形象已受到部分選民的打折;至於呂、游或是其他重要人選,則都有實力不足或是選民仍難以支持的缺點無法克服,不得不予以割捨。又蘇的副搭檔之所以應是「蔡」而不是「菊」(無論是陳菊或葉菊蘭),那是因為未來的新民進黨應該拋棄美麗島世代的悲情與悲劇,轉向著眼於都會區選民的支持,蓋真正的大票倉就是在北台灣,尤其是台北縣市與桃園縣,而這也是目前民進黨最弱的選區!

  此外,民進黨也應該另敦請林義雄先生擔任民進黨榮譽黨主席(但絕對不是僅由林義雄重新回鍋擔任黨主席,更不是由即將卸任的陳水扁擔任未來的榮譽黨主席)。因為只有林義雄先生具備黃信介先生在世時期的發言份量,而足以整合扁、蘇、謝、呂、游或雙菊等重量級人士的合縱連橫甚或不滿聲浪。實際上,目前也只有林義雄先生具備「聖雄權威」而可以有效制止新潮流系與正義連線(或泛正義連線)之間的未來火爆衝突,並積極整合蘇系與謝系的分裂,以面臨二○○八的嚴峻挑戰。

  總之,民進黨真的必須轉型為新民進黨,但是這個新民進黨並非僅是政策論述能力的更新而已,更非僅是找回舊民進黨時期的創黨精神,而是徹底的脫胎換骨,例如推動具體的改革、整合黨政結構困窘、修補朝野關係的惡化局勢,甚至調整中國政策的部分內容等,才能創造新民進黨的契機,否則現階段的民進黨可是「向下沈淪」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5月號,總第101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