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新民進黨運動”:衝擊與影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6 12:14:54  



  當然我們這些觀眾可以理解以他現在的角色,他很難直接說明白。因為如果挑得太明白則難逃民進黨堅定支持者和一些「扁迷」們的不諒解,所以羅有不能明說的苦衷。可是,羅如果不明白說出造成他認為民進黨已面臨非改不可的關鍵原因,那麼他又如何凝聚對他所發動的新民進黨運動的支持動力?這是一種兩難的情境,所以他只好採取暗示的提法。

  民進黨創黨以來最嚴苛考驗

  客觀的來說,民進黨自從2000年取得執政權以來,在政治改革上的成績是乏善可陳的。在民進黨執政初期,一般人對民進黨政府還抱持著「新手上路」的寬容和等待,因為民進黨是一個從無中央執政經驗的新手政府,再加上過去國民黨政府長年執政所遺留的陳痾,要民進黨政府一夕之間盡除污垢,確實有點苛刻。可是至今民進黨政府已執政五年多,一些亟待改革的問題不但未曾解決,甚至於問題更形嚴重,這裡面尤其以政治腐化的問題特別凸顯。

  就以最近在台灣政壇掀起千呎波濤的高雄捷運弊案為例,這裡面可能牽扯出民進黨政府相當高層的人士,甚至連行政院長謝長廷都已經列入可能被調查的名單。這種發展令許多過去對國民黨政權搞黑金政治嚴重不滿而寄望民進黨上台一掃污穢的人深深的失望。就以本文前頭所引用《聯合報》民調資料來看,有49%的受訪者認為民進黨不清廉,這種比例恐怕與失去政權前的國民黨政府的最差紀錄相比也不惶多讓。由此可見民進黨確實面臨了創黨以來最嚴苛的考驗,此時如果再沒有新的領袖出面領導新的反省和改革,民進黨恐怕會步日本在1993年的日本新黨之細川護熙內閣的後塵:在創下擊敗執政長達38年之久的自民黨,與其他六黨一派取得一段時期的執政權之後,卻在1994年底失去政權後而快速土崩瓦解。

  當然民進黨執政的基礎條件與日本當年的日本新黨政權不盡相同,至少民進黨在台灣特殊的憲政制度之下還維持著少數政府的型態。但正因為民進黨是一黨執政,因此現在所發生的種種弊案和執政績效不佳的責任必須由民進黨政府一肩扛起,而這正是羅文嘉等人心急如焚的原因。故而持平而論,羅文嘉等人在此關鍵時刻敢公開提出改革民進黨的訴求是需要一點膽識和智慧的。

  民進黨的成立與成長背景

  民進黨成立於1986年,當時正是台灣民主改革風起雲湧和邁開改革步伐的時代。當時的民進黨以新興民主政黨的姿態衝撞國民黨已呈頹廢之勢的威權政體,確實令人對他們充滿期待。到了九○年代末期,國民黨的李登輝政權在執政十年之後已經在台灣政壇上搞成了一個黑金政體的局面,一般中產階級群眾對此黑金政權憤恨至極,必欲除之而後快。而那個時刻的民進黨以揭弊為己任,特別是陳水扁當時以立法委員的身分在立法院裡對國防弊案窮追猛打,一時間民進黨成了黑金的剋星,社會正義的化身。待到2000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的陳水扁以「民主、自由、公平、正義」之姿參選,剛好又碰上國民黨陣營分裂成兩組人馬,民進黨終於成了執政黨。所以羅文嘉等人說要恢復民進黨創黨時的核心價值是還算恰當的說法,只不過現在的民進黨恐怕正是「不民主、不自由、不公平、不正義」的代表,民進黨的高層成了既得利益的中心,是應該被改革的對象,可是這部分羅文嘉等人顯然沒有明白的表述出來。

  羅文嘉面臨的問題

  從這個理路來看,羅文嘉所發動的「新民進黨運動」必須表述清楚未來的「新民進黨」將在民主、自由、公平、正義四大方向做些什麼改革?對現在的民進黨政府在民主改革上只喊口號卻無實際表現的問題要如何解決?是不是又要再次以公投修憲的方式大搞憲改?對於民進黨政府以行政力量干預新聞媒體的做法又將如何處置?現有的弊案是否真的要「不惜動搖國本」的辦個水落石出,並且拿出具體的辦法來防止政治繼續的腐敗,讓陽光普照在台灣政壇?

  兩岸問題無從回避

  此外,羅文嘉等人所提出的反省既然是所謂的「新民進黨運動」,想提出新的論述,那麼這個新論述就必須涉及民進黨原有論述裡最具爭議性的有關台海兩岸關係的部分。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之前即已通過「台獨黨綱」,後來為了2000年總統大選拉攏中間選民的需要將之稍稍修改成所謂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這兩份文件構成了民進黨執政以來對大陸政策的主軸。歸納來看,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對台灣的定位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她的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平等的「國與國」關係,此亦即「海峽兩岸,一邊一國」,這也是「現狀的描述」。至於未來有關現狀的改變則「必須得到全體台灣人民的同意」。

  這種論述與大陸當局的看法完全是南轅北輒的,這使得民進黨政府上台五年以來在兩岸關係上是一籌莫展。而兩岸關係無法突破,自然讓台灣在外交空間上難有突破,間接地也使得台灣經濟發展面臨困境。這些年來中國大陸市場對台商形成巨大的磁吸效應,台灣對大陸貿易形成巨額出超,也形成台灣對大陸經濟的高度依賴。雙方這種「經濟超熱、政治超冷」的怪異現象,可以說讓雙方的關係非常的不穩定,這就對台灣經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可是民進黨政府或許是因為無力改變這種結構因素,所以乾脆就以「不變以應萬變」的策略應對,故而使兩岸之間維持在僵持的局面。

  而「新」民進黨若是希望在兩岸關係上突破,以為台灣經濟、外交尋求突破,就必須調整其大陸政策。可是要調整這個政策又談何容易。這種調整如果好做,以陳水扁之精明焉有不調整之理,何須等到羅文嘉等人來做調整?這一點從民進黨素有「理論大師」之稱的立法委員林濁水,日前接受一項專訪中所作之表示即可看出,他說:「與其說民進黨喪失理想,不如說是被拿去當作政治競爭的工具,理想價值被工具化了。」他又說:「連深綠支持者都不滿(作者按:指對陳水扁新中間路線的不滿),顯示新中間路線已經失敗。」林濁水此語明白顯示他不認為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應有「新」、「舊」之分,而是只有是否被認真執行的問題。林濁水是台獨的堅定支持者,他反對陳水扁任何想往統獨中間地帶移動的企圖,那就更別提對林而言是「小老弟」的學運世代的後生了。而林濁水正代表著民進黨內的台獨基本教義派,羅文嘉等人要突破這關,那真是談何容易。當然,羅等人也可以選擇暫時不處理兩岸這個燙手山芋,可是不處理這個議題又何以顯現他們領導「新民進黨運動」的能力?誠如林濁水在前述專訪中所言「民進黨仍保有『改革』及『台灣本土意識』兩大中心理想」。羅文嘉等人既然要提出新民進黨論述又如何能迴避兩岸問題?

  羅文嘉何去何從備受關注

  民進黨創黨至今已有十九年,但經過五年多的執政確實已出現腐化和衰頹的跡象。羅文嘉等所謂學運世代的政治新領袖,企圖對黨的領導當局提出挑戰這是可以理解的行動,否則坐視黨的腐化和衰敗,不但現有的政權岌岌可危,未來的前途也是黯淡無光。因此他以改革者之姿跳上改革的舞台不但有拉抬目前選情的機會,更有奪佔新世代黨的領導權的先機。但橫亙在他面前的任務相當的艱難,羅文嘉個人的前程會是因此而一帆風順,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這有待未來時間的證明。同樣的,這一波反省運動未來會使民進黨「脫胎換骨」還是「五馬分屍」?這也有待時間來揭曉。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11月號,總第9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