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蘆山重建模式 “新”在何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3 11:02:36


蘆山縣隆興村90歲的廖婆婆住進了政府建的特困戶保障房。
  中評社香港4月23日電/發生於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蘆山地震,留給親歷者傷痛。震後兩年間,蘆山的災後重建也一直牽動著民衆的心。如何建立科學有序的災後重建體系,一直是北京當局的考量。蘆山地震後,中國采取了“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衆廣泛參與”的“蘆山重建模式”。這種“重建模式”在受災區重建過程中發揮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美國《僑報》4月21日載文《中國蘆山重建模式 新在何方?》,文章說,從目前來看,這套“新模式”是可行且頗具成效的。中央統籌指導,保證了重建工作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源頭,從而保障了重建工作可持續性。把災後重建由“舉國體制”轉變為“地方主導”,則有利於增強地方應對自然災害的經驗和能力。

  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熟悉當地“地情”,在重建過程中,能够駕熟就輕,更能因地制宜,從而減少資金浪費,兼顧眼前和長遠。在蘆山災區,以前存在很多設施設備落後、技術發展滯緩的產業。但在重建過程中,地方政府審時度勢,順便給了傳統產業提檔升級的機會。 

  “蘆山模式”中的“群衆廣泛參與”,在實際中更是被發揮的有聲有色。相比較先前讓民衆“等著幫”、“靠邊看”,讓他們“自己建”、“自己幹”的“自建委”(自建委員會)在災區可謂全面“開花”。 

  在蘆山農房災區,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理資金到監督質量,從收集建議到處理糾紛,全部都由民衆自己作主。民衆的事情交給民衆辦,最大程度保證了民衆放心、安心。與此同時,也讓民衆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發揮。值得一提的是,農房重建完成後,很多“自建委”又開始轉型為 “自管委”(自管委員會)。這儼然已成為災區民衆參與社會治理的長效機制。 

  現在的蘆山是什麼樣子?大陸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底,蘆山災區已完成7.8萬戶農房重建,完成全部235個地災治理工程、387處應急排危除險工程、107處受損修複工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