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番禺城的演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3 15:30:26  


越秀山古城墻,廣州的根
  中評社廣州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國統一了嶺南,設置南海、象、桂林3郡,原來統帥秦軍進攻嶺南的大將任囂就任南海尉,他在南海郡治番禺築城,世稱任囂城。這城規模較小,其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舊倉巷以西一帶的高地,約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線一帶。宋代詩人方信儒有詩《任囂城》道:

  五星自是漢家符,忍見任囂亦太愚。

  今日朝台猶百尺,荒城不記舊規模。

  繼任囂當南海尉不久後建立南越國的趙佗,執政後把任囂城擴大為周長十裡的大城,俗稱“越城”或“趙佗城”。其實趙佗城與任囂城原名均應是番禺城。趙佗城的位置,據考古專家麥英豪老先生1993年發表的《廣州城始建年代考》說:“其東至今中山三路芳草街一帶,西至廣仁路至教育路一帶,南至西湖路,北至越華路。”此說乃綜合眾多古籍及考古研究成果而作的定論,這個位置即今越秀區中心地段。

  南越國存在93年。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滅南越國,漢軍火焚南越王宮苑,番禺城遂破敗。到東漢末期,嶺南已屬吳國。建安十五年(210),交州刺史步騭到番禺視察,認為番禺農業、商業發達,地勢更利於發展,於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郡治遷到番禺。從此,番禺恢復嶺南政治中心的地位。步騭把番禺舊城重修,並向北擴大了範圍。但是,古書沒有記載步騭修的城的範圍,此城一直至唐代也未見修城的記錄。吳黃武五年(226),交州分為交州與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番禺也成了廣州的郡治。至唐代時,《唐大和上東征傳》記廣州“州城三重”,但此書及其他古書均沒有說清哪三重城。據當代廣州地理名家徐俊鳴等著的《廣州史話》(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說:唐代三城一為以今北京路為中心的主城,另一為甘溪故道(按:今倉邊路)以東的南越城東部殘壘,第三座城可能是“蕃坊”(因《天下郡國利病書》謂胡人“築石聯城以長子孫”)。蕃坊範圍在今光塔路懷聖寺一帶。這三城均未超出今越秀區範圍。

  唐代天祐末年(907),嶺南的最高權力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南漢開國皇帝劉岩之兄),下令鑿平番山、禺山擴城,拓展了城區商業中心。

  這一年後梁取代了唐朝,中國進入史家說的五代十國時期。後梁貞明三年(917)八月,早已接替其兄任清海軍節度使的劉岩割據嶺南,建立大越國,次年十一月改國號為漢。史家為與唐朝前的漢朝區別,稱劉岩的漢朝為南漢,同時期的中原“五代”之一的漢朝為後漢,“十國”中另一漢朝為北漢。

  為讓一般讀者搞清“五代十國”的名號,這裡多說兩句。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五代”,掌權者自號先後是梁、唐、晉、漢、周,史家為與以前的同名朝代區別,稱之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是:吳、南唐、閩、前蜀、後蜀、南漢、北漢、吳越、楚、南平(荊南)。十國中的楚、南平、閩、吳越是中原“五代”的附庸,其餘六國被視為非中原系統。這六國中以南漢疆域最大、最富強,但因被中原人視為非正統,很長時期被打入“另册”,“正統”史書鮮有記載其國情,有記者也常出錯。比如總說劉創建南漢,其實應記劉岩創建。劉岩改名劉是其死前一年才改的。這個故事留待下文再說。 

  劉岩稱帝後,把廣州改名興王府,為南漢國首府,並作了規模空前的都城建設,為古廣州城建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南漢時一些地名還流傳至當代,如百花林(在增城)、流花橋、龍導尾(龍尾道)等。當時廣州城分內城與郭城。內城包括宮城與皇城。宮城位於今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文物保護區一帶,乃皇族居住區及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建有昭陽殿、乾和殿、文德殿、萬政殿等宮殿,豪華壯觀。宮城之南是皇城,大約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北京路為中軸線,高級官衙設於此。

  皇城以南是郭城,範圍大約是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至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為中軸線,商鋪布列於左右(稱“左街”、“右街”),乃商業繁華區,其南門稱為魚藻門,瀕臨珠江。今大南路一線當時是珠江河岸。

  南漢興王府的西城延續著唐代蕃坊商業區的熱鬧。西城內外有皇家園林(如南宮、芳華苑、玉液池等)及私家園林。東城即趙佗城東部一帶,乃官僚貴族的居住區。東城之北也有園林勝地,如甘泉苑等。

  南漢雖然商業、外貿均繁榮,但皇帝殘暴不堪,遂致只有55年國祚。

  宋朝於開寶四年(971)滅南漢後,興王府複名廣州,朝廷順應民意,廢除苛政,實施一系列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故使廣州城更勃發生機。在廣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個輝煌時期,表現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區範圍內)、浚城壕、發展附近市鎮等方面。不過,也有一個故事,影響到皇帝下決心撥巨款修建擴大廣州城的。

  北宋慶歷五年(1045),朝廷批准廣州修築高級官衙所在地的子城(也稱中城),廣州知州魏瓘領導實施這個工程。子城範圍大約包括今吉祥路至倉邊路(東西向)、中山路至越華路(南北向)一帶。由於魏瓘的重視,子城修築得十分堅固。過了幾年,皇祐元年(1049),儂智高率眾造反,從廣西廣源州打到廣州,圍攻廣州57日!子城之外的城池由於殘破,被造反的軍隊攻入,把商業區洗劫一空,商民被殺掠之餘,四散而逃。但子城因為堅固,卻未被軍隊攻入,城內高官不禁大贊城墻拱衛廣州的有效性。因此,造反軍隊被鎮壓之後,朝廷給築子城有功的魏瓘加官晉爵。同時,朝廷決定陸續大修廣州城。

  熙寧元年(1068),朝廷撥巨資修廣州東城,由廣州知州呂居簡及王靖等人主持修築。東城位置由子城之東至今德政路稍西的範圍。

  熙寧四年(1071),建築子城以西的西城的重任落在廣州知州程師孟的肩上。這塊地區原是唐代蕃坊一帶,傳說曾壘石築簡單“城墻”。因此地原是淺海,地基皆是淤泥,要築高高的城墻甚為不易。早有修城經驗的程師孟深感保證質量的重要,特請轉運使向宗道、轉運判官盧大年及提點刑獄陳倩、周之純等設計繪畫城墻圖紙後,上奏朝廷,並請調派築城經驗豐富的專家來主持工程。宋神宗接到奏章後,下聖旨令左藏庫副使張節愛帶著嶺南欠缺的先進技術和建築材料到廣州,指揮修築西城。西城比子城、東城的總和還大,環13裡,工程進行了十個月,終於落成。範圍約包括今吉祥路以西、東至人民路、北至百靈路、南至大德路一帶。西城街道成方格狀,商貿功能更明顯;並把原在城外的南濠包容在城中,還建起共樂樓,可俯瞰廣州城中商貿繁盛之景。

  以後,由於商業發展,居民日多,加上珠江河岸南移,故廣州又有擴城之舉。嘉定三年(1210),廣州知州陳峴新築東西雁翅城,即從東、西兩城的南城墻向江邊延伸,以保護南臨珠江的新城區。並在東翅建“番禺都會亭”,西翅建“南海勝觀亭”。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