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台“去中國化” 卻“化”不掉歷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6 11:00:54  


  中評社香港1月26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刊登題為“‘化’不掉的歷史”的評論文章,指出近來,台灣島內“去中國化”、“正名”之逆風有蔓延迹象。台灣行政當局近日修改台北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删除“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又把“中國古代文物”修改爲“國內外文物”,試圖淡化、模糊台北故宮源于北京故宮的事實,切斷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血脉聯繫。 
  
  文章指出,民進黨當政後,爲了宣揚“台灣主體意識”,“去中國化”動作頻仍。島內的政治文件、機構、企業和學校名稱、出版物等,與中國有關的都被去掉,大有搞綠色恐怖之勢。他們修改教科書,剝離兩岸的共同歷史,辛亥革命被列入“中國古代史”,孫中山先生被他們視爲“外國人”。參與其事的一名“考試委員”狂妄地稱“中國根本就是敵國”,“通曉中國歷史就是通敵”。“正名”動作有時幾近荒唐,台灣島內有一種從明朝起就養的鵝,名叫中國鵝,農政單位認爲它的中英文名稱都有中國色彩,所以要改爲華鵝,一時傳爲笑柄。
  
  “去中國化”的鼓噪和實施者最不仁不義之處,就是昧于事實,拿老祖宗開刀,對待緣自大陸的語言、文字及歷史,總是惡狠狠的,或者用它却不善待它。他們一面甘之若飴地享用著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一面却對它進行精神踐踏與文化淩遲。此次删除台北故宮文物的來源,無异于自我掌摑。難道台北故宮的60多萬件珍貴文物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文章表示,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造成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它們同根同源,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資産。筆者赴台灣駐點采訪時,曾多次到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參觀,驚嘆于中華祖先文明之偉大。一件件青銅、陶瓷、玉器、書畫,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歷經戰亂、搬遷、流落,閱盡滄桑。寶物無聲,每件都在訴說著中國人的命運沉浮,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台北故宮經常更換展品,但有3件鎮館寶物始終沒換——毛公鼎、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毛公鼎是2800多年前周朝的“國之重器”,清道光末年在陝西岐山出土,與司母戊大方鼎齊名。翠玉白菜用一塊半綠半白的玉石雕刻而成,栩栩如生,是清朝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
  
  一件件故宮文物源流清晰,寫滿中國歷史故事,誰也推翻不了。“故宮”意即過去的宮殿,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中國,這在“獨派”看來如芒刺在背,必欲去之。心裡有鬼,想法就很扭曲、偏狹。試想離開了大陸運台文物,台北故宮的魂魄何在?李敖說過:台灣無處不中國。的確,除去了中國的語言、文字、人名、地名、書籍、文史、風俗等,台島文化還剩下多少呢?
  
  文章點出,道理明明白白,但在“台獨”理念的瘋狂思維左右下,台當局不斷“去中國化”,不斷地去構建具有排他性的“台灣認同”。他們用行政資源强力推動,不斷侵蝕與弱化台灣民衆的中國認同與中國情感,貽害深遠,對其影響不能掉以輕心。“讒口交加,市中可信有虎。衆奸鼓釁,聚蚊可以成雷。”對“台獨”思維操縱下的文化政策,我們要警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