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科技時代銀行業如何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9-07-29 08:26:34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當今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中,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金融科技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話題,它關係到整個金融業、銀行業未來的發展格局。實際上它已經成為銀行在新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模式下的一種生存能力。

  第一財經發表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文章分析,一、面對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中國的銀行紛紛加快了轉型的步伐。這固然是形勢使然,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可以說這是一種“倒逼”的結果。但回顧這些年來銀行的發展歷程,也應該說這是中國銀行業自身與時俱進、不懈努力的結果。

  說起銀行的技術進步和管理提升,人們往往多從銀行這是為了應對競爭和發展需要而不得不為之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這個問題。似乎銀行就是一個偏傳統偏保守的行業,面對科技進步只能是被動地適應。其實,銀行業一直是對技術創新和社會進步非常敏感的一個行業。歷史上每次重大科技變革總會深刻地反映在金融業、銀行業的發展軌跡之中。例如最近的一個熱門話題Libra,實際上就是一些市場主體想把一種新的技術與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相融合的欲求和衝動。當然對Libra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有些事可能並不會那麼簡單。歷史證明,凡是那些體現了時代發展趨勢,符合金融基本原理的技術創新就能夠促進金融運行的進步。當初就是印刷業及其防偽技術的進步催生和促進了紙幣的發展,就是通信和交通的進步延展了銀行服務的時間、地域,就是電腦和IT技術讓金融數據的瞬間處置、讓海量的金融交易的實時完成變為現實。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更是重塑了銀行業的商業秩序和經營理念。

  遠的不說,近些年來金融科技就直接觸發了銀行業的三次重大轉型和變革。第一次是電子化轉變,20世紀60-70年代,銀行主要還是通過手工方式記賬和處理業務。到了80-90年代,金融作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告別了手工記賬、算盤計數的歷史,實現了業務自動化、電子化處理。緊接著,中國的商業銀行陸續設計開發了自身的核心業務系統,將客戶經理、資金結算、風險控制等功能進行了整合,形成了“以賬戶為中心”的金融服務體系,為金融服務的轉型升級以及後續的業務流程再造打下了基礎。想當初,也就是在三十來年之前,客戶在哪家銀行的某個營業網點存了錢,他就必須在這個網點才能取出自己的存款。在那個時候,不用說跨區域的通存通兌,就是在僅隔一條馬路的另一個網點也是做不到的。這是今天許多人難以想象的一種場景。現在看來這個進步是十分迅速的。第二次是網絡化轉變,進入21世紀,互聯網逐步成為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連接的關鍵紐帶。銀行業通過網絡渠道不斷創造金融產品,不斷改造內部管理模式以及對外服務模式。將傳統金融業務遷移至內部網絡、公共網絡和移動終端,這不僅實現了對社會公眾的全天候一站式的服務,也推進了銀行內部管理、風險把控、資金清算等方面效率的大幅提升。如今銀行業普遍實現了資金異地的實時匯劃,做到了對營業櫃台一線員工的遠程授權,對不少業務實施了網上審批,客戶對許多業務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和自助設備進行操作和處理,等等。這不僅是管理手段的改進,不僅是經營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這是從以“賬戶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的一種轉變。第三次是服務場景化轉變,最近幾年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金融業務開始深度融合,金融服務的觸達面、惠及面明顯擴大,金融成為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金融服務更加智能化,已經開始嵌入到衣食住行、供產儲銷等生產生活的各種場景領域。銀行在“以客戶為中心”的基礎經營理念中,又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圍繞客戶所涉及的各種場景提供金融服務”的現代內容。有人說,現在只要有網絡,人就可以生存。我認為更準確地說法應該是,如今只要有網絡,你就可以享有必要的金融服務,從而你也就可以進入生活、學習、工作的各類場景中。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如今的銀行與以往貨幣銀行學課本中所描述的銀行已經大不一樣了。

  二、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不會停滯的,銀行業的轉型和發展也不會止步。目前,據觀察和分析,中國銀行業在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進程中正在朝著四個方面不斷努力。

  生態構建:由自建自營向共建共贏發展

  面對平台經濟下互聯網場景建設的需求,商業銀行一開始是以自建平台、自建場景的思路來應對的。當時不少銀行致力於建設自己的移動金融平台、電商服務平台、信息交互平台、民生繳費平台等,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將各類生產服務企業與社會居民大眾吸引到銀行建立的自營生態中。應該說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業銀行仍然延續著網點時代的競爭策略,主要還是以自身在數據信息、業務處理、風險管控、遠程服務等方面的大集中能力,不斷擴大“規模效應”。這些舉措對銀行擴大服務客群、提升自身競爭力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其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封閉生態圈思維。隨著實踐發展和商業模式的演進,開放、合作、共贏逐步成了一個方向,銀行業進一步意識到了需要積極拓展外部各界商業夥伴,要將服務網絡和市場觸角延伸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與各方面的參與者共同打造開放化的新生態。銀行業務已經開始嵌入各類生產生活場景並以此來延展客戶服務半徑,打造平台經濟下的開放金融生態圈。

  服務範式:由標準普適向差異定制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興起,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費成為過去,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消費時代已經到來,這種模式正在從零售端向小微商戶包括一些大中型商戶市場延展。傳統的網上銀行、移動銀行、線上支付等銀行產品大多以標準化、通用化為主要特點,在原先的技術條件下,這樣做的好處是開發成本低,風險相對易於把控。但其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就是難以兼顧不同客戶群體之間共性與個性的平衡。這不符合大數據時代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目前一些銀行借助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依托雲計算技術能力和銀行相對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社會公信力,為一些優質客戶提供雲承載,進而對各類客戶進行細分行業和細分服務需求,努力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商業銀行“金融生態雲”體系已經誕生並正在迅速發展。可以預料,這將成為銀行轉型的一個新方向。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