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平衡三個矛盾,中國保障糧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9-07-25 08:30:09


糧食安全是以農業現代化為前提的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40年前,因為糧食產出不足,中國不得不依靠糧票制度來保障所有人有飯吃;40年後,甚至貧困人口也實現“不愁吃”,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中國成功地平衡了糧食生產中的政治與經濟、農業當前產量和土地生產能力,以及人均和畝均產量提高的矛盾。

  中國網發表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毅文章表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到人民福祉和社會安定,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一旦糧食安全出現問題,以當今全球的糧食貿易量,根本不可能解決中國的糧食需求,所以飯碗必須要端在自己手裡,而且也只能端在自己手裡。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中國採取了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制定了18億畝耕地紅線制度,以減弱工業化和城市化對糧食安全的威脅;同時採取行政手段,強化各級政府在保障糧食安全的作用。

  從上個世紀末實施的“米袋子”工程,要求省級主要領導要保障行政區內的糧食供應和價格平穩,如果在所轄行政區內出現糧食安全問題,政府要被問責。把保障糧食安全納入到各級政府的職責,使各級政府都加大了農業投入的力度,並採取行政手段以保障農業生產。

  文章指出,但是糧食生產不僅僅是政治問題,更是經濟問題,從糧票制度結束以後,市場機制就對糧食生產發揮這重要作用。

  首先是國內糧食生產的成本和國際糧食價格的比較,如果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遠遠高於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水平,就會有更多的糧食加工企業選擇進口糧食而不是國產糧食,這就會抑制國內糧食生產;對於糧食生產者來說,糧食生產也是一種市場行為,當糧食不能帶來預期的收益,那麼農民可能會選擇收入更高的經濟作物;農業勞動本身也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如果投入在農業的勞動不能得到相應的經濟回報,農民就會放棄糧食種植,轉而從事其他行業,任由耕地撂荒。

  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要減少糧食生產成本,特別是保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穩定,減少糧食交易的成本,提高糧食質量,從而使國產糧食具有市場競爭力,對糧食生產者有吸引力。

  糧食安全問題使政治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這就要求平衡地使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政策,針對不同時期的問題,有時會更多地採用行政手段,有時會更多地採用經濟政策,但是兩者缺一不可。

  文章分析,是提高當前的糧食產量還是保持糧食的生產能力,也是中國糧食安全所面對的現實矛盾。

  從土地承包以後,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增長。但是中國是人均農業資源高度匱乏的國家,無論是土地面積,還是淡水資源,中國都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