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在中國當前經濟領域中,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最爲突出。雖然在各項經濟指標中,國際收支不像GDP、CPI及失業率那樣令人關注,順差也不像逆差那樣備受重視,但實際上國際收支持續大幅順差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仍然是很深遠的。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國家外匯管理局柴青山文章如是說。
結匯意願强烈
文章指出,國際收支順差加劇了境內外對人民幣昇值的預期,致使大量資金包括熱錢持續流入中國,短期外債的比重也上昇至比較高的水平。
因昇值預期持續發酵,近幾年無論是中國居民還是非居民,都願意早流入、多流入外匯,幷紛紛提前結匯、推遲售付匯。儘管在中國即時炒買炒賣或利用杠桿工具來進行投機的資金規模十分有限,但類似于前面的資産負債結構調整却非常盛行。體現在個人身上是居民紛紛調入外匯,但持匯意願却比較低;體現在商品和服務貿易上是預收貨款、延遲付匯、其它應付暫收外匯及整體結匯的規模均越來越大;體現在資本項目上是外匯貸款和外債餘額持續上昇、非居民購房現象日趨增多、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及境外上市籌集的資金也爭相結匯。
這種類似于居民、企業、銀行與央行的博弈,反過來會進一步加劇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以致形成一種難以解套的惡性循環。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外債的其他指標尚算正常,但短期外債比重攀昇至56%,大幅偏離25%公認警戒綫的情况仍然值得高度重視。
經濟過熱
2003-2005年中央銀行因淨購匯而增加的外匯佔款高達46900億人民幣。在資金大量流入及流動性充裕的刺激下,中國經濟過熱及資産泡沫現象逐步顯現。
文章表示,令人擔心的是,隨著境外資金的持續大幅流入,中國股權分置改革完成之後,國內股票市場也可能像八十年代的日本股市那樣,逐步陷入泡沫化的境地。從當前的形勢看,入眼的大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如果國際收支大幅順差的局面再持續五年左右的時間,資産泡沫化的問題就會更加突出,中國經濟闖禍的機會也會大幅增加。届時,即使中國有機會避過危機,地價、房租及工資的不斷上漲也會造成高成本的生産環境,幷嚴重削弱沿海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息兩難困境
文章稱,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損害,外匯儲備累積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在經濟偏熱、炒房成風的形勢下,央行最有效的干預工具就是逐步加息。但是,由於國內外人民幣昇值預期比較强烈,因此,不僅較大幅度的昇值會刺激更多的跨境資金流入,人民幣加息也會减少熱錢的機會成本。
在美國加息週期尚未完結以及美元利率高於人民幣利率情况下,人民幣利率尚有上調空間。但如果美國經濟今後逐步放緩,則人民幣利率將陷入進退兩難境地。外匯儲備也一樣,在當前利率環境下,美元資産回報率高於人民幣,央行購入外匯投放在國外、發行票據回籠人民幣資金的行爲是可持續的;但如果今後美元的回報率下降,央行的做法就有可能入不敷出。
文章認爲,以中國這樣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長期向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國輸送低成本的資金,就國內經濟而言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就對外關係而言則意味著無論是商品出口還是資金出口,中國對美國的依賴程度都已經越來越高。一旦美國因雙赤字加劇而採取弱勢美元的政策,中國乃至亞洲其他國家以美元資産爲主的外匯儲備將面臨著比較大的市場風險。
|